在XX市委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更新时间:2025-09 来源:网友投稿

今天,市委专门召开这次会议,主题非常明确,就是聚焦不动产“登记难”这一历史遗留的“硬骨头”,听取进展、分析症结、压实责任,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全力打好这场化解攻坚战。不动产登记工作,一头连着政府治理,一头连着百姓民生。每一本产权证书,承载的不仅是人民群众对“有恒产者有恒心”的朴素期盼,更是对党委政府施政能力和公信力的直接检验。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直接影响着我市的营商环境和社会稳定大局。因此,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彻底清除这个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民生领域里的“老大难”。

下面,围绕这项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差距,深刻认识化解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与紧迫性

推进不动产“登记难”问题化解工作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特别是自然资源、住建、税务等部门,付出了艰辛努力,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尤其是在去年,我市全面启动并完成了2024年度的集中整治行动,通过挂图作战、销号管理,成功化解了一批时间跨度长、牵涉范围广、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化解历史遗留问题项目超过百个,为近万户家庭解决了产权登记难题,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值得充分肯定。

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剩下的都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从各方面反馈的情况看,我市的不动产“登记难”问题,依然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形势。一是存量问题基数仍然不小。据初步摸排,全市目前仍有数十个项目、数千户居民的产权登记问题悬而未决。这些问题成因极为复杂,往往涉及用地手续不完善、规划核实困难、消防验收未通过、开发主体灭失、税费欠缴等多种情形交织叠加化解难度极大。二是个案处置难度持续攀升。早期遗留的问题,很多存在于政策法规的“模糊地带”,一些项目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或流程问题,演变成了需要运用政治智慧和高超治理艺术才能破解的综合性难题。三是新增风险隐患依然存在。一些房地产开发项目在建设、销售环节仍然存在不规范行为,如果不能从源头上加强监管,就可能一边化解旧账,一边产生新账,使我们陷入“前清后欠”的被动局面。

---此处隐藏3447字,下载后查看---

第一,重塑便民利企的服务流程。要以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为契机,对不动产登记的全流程进行革命性再造。要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并行办理”模式将过去分散在多个部门的交易、缴税、登记等环节进行物理整合和流程融合,真正实现“进一扇门、办所有事”。要大力推广“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提升线上申请、预审、缴费、领证等全流程网办深度,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可以借鉴国家自然资源部推广的26种不动产登记流程优化图结合我市实际,进一步精简申请材料,压缩办理时限,力争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速30%以上,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不动产登记服务品牌。

第二,构建权责清晰的全链条监管体系。不动产“登记难”的病根,多数在前端开发建设环节。必须将监管关口前移,建立覆盖土地供应、规划许可、施工建设、预售管理、竣工验收到产权登记的全生命周期监管闭环。要严格落实“交房即交证”的目标,将之作为土地出让合同和开发建设监管协议的重要约定内容。要全面推行“竣工联合验收”制度,自然资源、住建、消防、人防等部门在验收环节必须同步介入、并联审批,确保项目在交付使用前,就已具备办理首次登记的全部法定条件。同时,要建立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档案,将企业履行不动产登记义务的情况与其市场准入、项目审批、融资信贷等直接挂钩,让守信者一路绿灯,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第三,营造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督环境。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办事大厅等多种渠道,全面公开不动产登记的法律政策、办事指南、流程图、收费标准和承诺时限,让群众和社会对登记工作一目了然。要主动发布工作进展,定期公示已化解和正在化解的项目清单,接受社会监督。要畅通群众的诉求表达和投诉举报渠道,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核查、第一时间反馈,形成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用公开透明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同志们,解决不动产“登记难”问题,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民心战。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扛起主体责任,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挂帅、靠前指挥。各相关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决不允许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市纪委监委、市委督查室要将此项工作作为重点督办事项,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追责问责。

希望大家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担当,拿出啃硬骨头的韧劲,下足绣花针的功夫,坚决打赢这场硬仗,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为我市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