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训班上的研讨发言:关于深化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与体会

更新时间:2025-09 来源:网友投稿

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和大家在这里交流学习心得。这几天的集中学习,内容充实,启发深刻,让我获益匪浅。坦白说,比起分享什么成功经验,我更想借此机会,本着一种谦虚求教的态度,和大家聊一聊我在学习和反思过程中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一些真实的困惑,也算是对自己近期思绪的一次梳理和剖析,希望能得到各位的批评指正。

一、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习的引导者”——一场深刻的认知转变

长期以来,在我的潜意识里,教师的角色定位似乎是天经地义的:站在讲台上,将自己脑中的知识体系,系统地、完整地、准确地传递给学生。我曾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反复打磨课件,优化讲解的逻辑和语言,力求做到“滴水不漏”。我一度认为,这就是尽职尽责,这就是教育的核心。

然而,本次培训中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探讨,以及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深入解读,像一块石头投进了我平静的认知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我开始深刻地反思: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是不是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那种看似高效的知识传递,是否真正转化为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教育的核心目标从单纯的知识获取,转向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在内的综合素养培育时,我过去所坚守的“传授者”角色,显得如此单薄和局限。

---此处隐藏1561字,下载后查看---

这些认知上的转变和实践中的困惑,最终都指向一个根本问题——我自身的能力短板。过去,我可能更专注于学科知识的深度,而现在,我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和立体的能力模型。

首先,是教学设计与整合能力的短板。传统的教学更多是基于教材的线性设计,而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具备主题式、项目式、跨学科的课程开发与整合能力。如何巧妙地融合信息技术,如何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高阶思维的探究性问题,如何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体验的实践活动,这些都是我亟待补齐的能力短板。

其次,是运用系统性思维进行教育诊断的能力有所欠缺。面对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各种问题,我以往习惯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从整体上、根源上进行分析的能力。正如一些研究所指出的,需要辨别问题是局部的还是系统的,是要素的短板还是结构的缺陷。这种系统性、预见性的思维能力,是我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自身专业水平上必须攻克的难关。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育人智慧的能力。学习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论,但如何将其灵活、创造性地运用于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中,实现从“知”到“能”再到“智”的转化是我目前最大的挑战。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的精进,没有捷径,唯有在持续不断的反思、实践、再反思中去慢慢领悟和积淀。

各位老师,我的发言即将结束。以上这些粗浅的思考和困惑,是我个人在学习路上的真实写照,肯定有不少偏颇之处。教育改革的道路漫长而充满挑战,单靠个体的摸索远远不够。我真诚地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像今天这样的机会,与大家一同研讨、彼此借鉴、携手前行。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