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市上下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高质量项目推进年”“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聚力抓招商引项目、建项目带产业、上项目促发展,经济“稳”的基础在加固,“进”的力量在集聚。
从硬基础看,应势因势,组建市重大项目推进中心,出台《延安市工程建设项目“拿地即开工”审批实施方案》《关于建立国家开发银行项目融资对接机制的通知》《延安市重点项目及招商引资工作考核办法》等政策措施。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高新区稳步推进“标准地”改革试点。开通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林业部门统一办理临时和永久使用林地手续,环评报告、环评影响报告压缩至30、20个工作日。建立重大项目和招商引资周“解扣”工作机制,按照“四个一批”要求,对“四张清单”实行动态化管理。积极落实“五个一”项目包联机制,甘泉实行“一月一开工、一单位一主场、一季度一点评”,包抓领导、项目单位现场办公,破除堵点问题,全力保障项目早建设早见效。
从项目建设看,2021年—2022年,实施市级重点项目684个、总投资5680.95亿元,其中产业类353个,基础类251个,社会民生类80个;5000万元以下4个,5000万元—1亿元的178个,1亿元—5亿元的348个,5亿元—10亿元的82个,10亿元以上的72个。两年间新开工重点项目424个,竣工343个(包括续建)。2023年,实施重点项目344个,总投资3095亿元。1—4月份新开工152个,续建129个项目全部复工,完成年度投资的22.3%,社会资本项目、产业项目、制造业项目投资分别增长25.5%、23.6%、14.5%,“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氛围日益浓厚,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成效不断增强。
从招商引资看,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聚焦11条产业链,借力节会展会开放大平台,内引外联,靶向招商,着力补短板、固底板。2021新签约项目261个(省际联合241个,省内20个),总投资638.95亿元,当年到位资金324.66亿元,到位率50.81%;2022新签约项目534个(省际523个,省内11个),总投资940.04亿元,当年到位资金558.05亿元,到位率59.36%。招商领域主要集中在煤矿技改、智能综采、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房地产、商贸文旅等,最小投资额为1080万元,最大投资额24亿元(表1)。
---此处隐藏3354字,下载后查看---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从外部看,宏观环境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成为常态,从自身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从横向看,兄弟地市抓项目、夯基础、强实体势头强劲,我们正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期。要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增强历史主动,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项目工作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组织经济工作”,以“非常之心”引项目、以“非常之为”争项目、以“非常之力”建项目,以项目建设的主动轮带动经济运行所有轮子一起转,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做深谋划。牢树“项目为王”理念,立足要素趋紧的实际,立足拉长、拉宽、拉高产业链,集聚合力,重点突破,按照“规划跟着战略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和要素跟着项目走”要求,用超前的思维、长远的眼光、大局的高度,全方位、多层面、广领域挖掘高质量项目。围绕能源化工、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文化旅游等产业集群,“吃透”《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等宏观政策,找准项目与国家产业政策、产业布局和资金投向的对接点,突出投资强度,加强项目研判、严把质量关口,提前完善项目审批(备案、核准)、规划选址、土地预审、节能环评、风险评估等各种支撑性材料,持项待“批”,让项目等资金,不让资金等项目,努力形成储备充足、滚动接续、串点呈链的工作格局。
做精招商。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发展的综合性战略举措和“一把手”工程,招引落地一盘棋,外招内聚一齐抓,克服“招商饥饿症”,“宁愿少一点也要好一点”。围绕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站位全国分析研判11条重点产业链现状、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逐链绘制产业链全景图,梳理产业政策,明确产业链招引目标和招商路径,集中拳头有的放矢。运用投行思维,撬动外资联合内资共融发展,做到以外资增强实力,以内资增添活力。同时,招商干部要苦练“内功”,主动入位,躬身入局,对我市产业现状、区域情况、承载要素、政策支持等要“如数家珍”,在摸爬滚打中提升策划推介项目、筛选目标项目、研判招商项目、跟踪线索项目能力水平,不断引进含金量足、含绿量高、含新量多的好项目大企业。
做强园区。坚持“亩均论英雄”,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坚持园区内产品项目、公用辅助、物流传输、环境保护、管理一体化建设。积极探索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公司”模式,提升管理运营的专业化、市场化水平。严格项目准入,根据企业实际需求供地,设定亩均税收标准,并作为兑现优惠政策的依据。大力处置“僵尸企业”,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灵活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盘活低效用地,提高亩均投资和产出。对园区企业进行分类,每年动态调整,对重点支持类企业,全方位支持发展;对鼓励类企业,支持改造提升;对问题类企业,采取措施促其退出或转型。组建专门的项目服务团队,建立项目台账推进制,创新服务举措。加强省内供需对接,鼓励企业之间、园区之内开展采购合作,促进上下游、产供销一体化抱团发展,构建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要素集约、技术集成、服务集中的产业生态体系。
做优环境。树牢“市外就是外”理念,抓要素流通,抓制度建设。适时出台《产业用地弹性供应实施意见》,推行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等方式供应工业用地,有效降低企业用地成本。要“谨慎承诺、痛快兑现”,做到清单化梳理政策、精细化配套政策、项目化落实政策,真正把政策转化为发展实效。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审批方式,缩减协调沟通成本。建议按照“提速增效”原则向产业集聚区下放审批权限,做到审批跟着项目跑、服务围着企业转。认真落实周“解扣”制度,加大重点项目推进力度,抓开工、抓进度、抓入库、抓竣工、抓投产、抓达产,全流程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完善考核机制,避免项目标题化、表格化,招商引资数字形式化。加大项目业务人员、招商队伍的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坚持容错纠错、正向激励,让干部敢闯敢为,在“以项目论英雄、以招商见高低”的赛场上跑出加速度、积聚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