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好。
非常荣幸能参加这次座谈会,也感谢组织给予我这个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根据会议安排,我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四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对全县学习教育的总体评价
自本次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深切感受到,县委、县政府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和强烈的责任担当,高位推动、系统谋划,为全县作风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我们基层工作树立了清晰的标杆。
---此处隐藏2780字,下载后查看---
第三,实现了从“空泛认知”到“精准对标”的转变。过去,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问题,认识上比较宏观和抽象。通过这次系统学习和查摆,我对这些问题在基层的具体表现有了更清晰、更精准的画像。比如,在组织工作中,是否存在为了留痕而过度记录、为了“创新”而生造概念、为了“亮点”而堆砌材料的现象?在服务党员群众时,是否存在程序繁琐、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的问题?这种精准的对标,让我能够时常“照镜子、正衣冠”,在自己的工作中深挖细查,着力改进工作方法,提升组织工作的质量和效能,努力让组织工作更加务实、更接地气。
四、立足本职,着眼长远:几点不成熟的建议和想法
最后,作为一名参与者,我还想借此机会,主要立足于如何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谈两点不成熟的想法,供各位领导参考。第一点想法,是建议在“精准施策”上再深化,探索建立“干部成长全周期作风涵养体系”。目前县里“分类指导”的模式效果很好。是否可以此为基础,进一步针对干部成长的不同阶段,进行更加精细化的作风教育和引导?比如,对新录用的年轻干部,以“扣好第一粒扣子”为主题,强化理想信念和纪律规矩教育,帮助他们筑牢思想根基。对处于关键岗位、手握权力的干部,以“廉政风险防控”为核心,加强警示教育和监督管理,让他们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对长期扎根基层的村(社区)干部,则更侧重于用群众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服务效能。通过这种全周期的、差异化的涵养模式,让作风建设的要求贯穿干部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的全过程,实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第二点想法,是建议在“激励担当”上再加力,健全“严管与厚爱相结合的容错纠错机制”。八项规定是“紧箍咒”,也是“护身符”。严格的纪律要求,有效遏制了乱作为,但也要防止出现不作为、慢作为的“躺平”现象。我了解到,我们市、县层面已经出台了相关的容错纠错办法,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这非常好。我建议,是否可以进一步细化这些机制的适用场景和操作流程,特别是向基层一线倾斜。在组织层面,加大对那些在严格遵守八项规定的前提下,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的正面典型宣传和激励力度。同时,建立清晰的、可操作的尽职免责清单,明确哪些属于探索失误,哪些属于违纪违规,为基层干部大胆创新、先行先试解除后顾之忧。这样,既能保持高压态势,又能营造宽松和谐的干事创业环境,让好作风与好状态同频共振,最终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我的发言完了,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的聆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