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技术时代,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影响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快速变化。总书记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科学技术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卓越工程人才的支撑,但工科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因此,开展工科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推动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改革,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推动我国工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科技时代工科大学生意识形态的突出问题
随着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大学生选择学习与科学技术相关的专业,工科类高校成为科学技术创新和科技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在科学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中,科学技术不仅推动教育形式的变化,还影响教育的内涵和效果,使高校工科教育携带了科学技术自身具有的单一向度、工具理性、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等特性,深刻影响着工科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思想信仰。
(一)思维模式偏于单向度。科技异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主体的科技活动及科技活动所取得的科技成果,背离主体人的需要和目的,成为人难以驾驭的力量,并反过来控制人、统治人、危害人的特殊现象。科学技术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科学技术以“虚假”的美好麻痹人类内心的真实需求,使其对科学技术产生情感依赖,丧失主体性,形成泛机器化倾向。在科技异化的背景下,工科类高校在教育中易形成单向度教育模式,强调实证主义和绝对真理,忽视辩证思维和现实教育,造成工科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也呈现单向度,社会性主体特性和政治性思考能力弱化,对意识形态边界模糊不清,容易成为“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
(二)价值取向扭曲错位。科学技术时代下,资本与科技紧密绑定,人们崇拜科技,将追逐和消费高科技产品作为人生目标,以科技产品的占有即资本的占有作为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资本主义逻辑影响下的科学技术利用网络等信息手段,传播“知识创造价值”“生产要素创造价值”等科技时代下有利于资本增值和剥削的理论,在社会层面否定“劳动价值论”等马克思主义正确价值理论,影响了个体的价值取向。大学是学生思想和观念成长成熟的关键阶段,在单向度思维模式、功利主义思潮和工具理性价值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不自觉地服从于科技体系所设计的规则之中,在“信息茧房”价值取向趋于单一,在个体层面发生了价值扭曲,学习目的和学习价值产生错位,最终形成了错误的精致利己主义价值观。 (三)思想信仰动摇西化。随着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上层建筑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意识形态———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是xx学派的重要思想,在哈贝马斯看来,“作为意识形态,技术统治的意识一方面为新的、执行技术使命的、排除实践问题的政治服务,另一方面,它涉及的正是那些可以潜移默化地腐蚀我们所说的制度框架的发展趋势”。在科学技术时代,西方凭借先进技术通过网络等科技媒介传播西方价值观念及文化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动摇人们的思想信仰。在工科类高校中,科学技术不仅是教育工具,也是教育内容,其背后蕴含的意识形态将直接影响教育对象,给工科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对国家人才培养工作和质量造成了很大冲击。当前,单向度的思维模式易使工科学生丧失思辨能力,价值观的错位易使其沦为功利主义的傀儡,在接触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新事物时,大学生极易成为西方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控制的对象,与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信仰渐行渐远。
---此处隐藏3484字,下载后查看---
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直接关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成效。针对工科大学生存在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思想信仰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高校必须从原因入手,主动谋划,对症下药,从形式、内容和环境三个方面应对挑战。
(一)以时代特征为导向,创新意识形态教育形式。面对新时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和教育变革,高校应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以过程导向教育提升学生获得感,改变意识形态教育的滞后性,推动思政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与日常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正向效用的发挥。第一,重视过程导向教育。突出教育的供需转化,以阶段性教育强化学生的过程收获感,沿着“需求-供给-新需求”的生成路线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利用合理的物质和精神激励实现教育的螺旋式上升,推进合理利己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破解学生的“物欲”困局。第二,推动意识形态教育紧跟学科和时代特点。构建以工科知识体系为基础的意识形态教育框架,紧扣社会热点话题和学生思想实际开展意识形态教育,采用新媒体等技术让意识形态教育形式转变为当代工科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模式,实现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统一。第三,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意识形态教育要求“润物细无声”,课程思政则可以在专业课程中做到“精准嵌入”,有效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结合。但在课程思政中要弱化“政治核心”精神,以思想引导为主开展课程教育,杜绝形式主义冗余,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效能,为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奠定基础。
(二)以个体特点为切入点,完善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科学技术的发展重构了社会生活的场域,面对新时代下工科大学生的新特点,高校应立足工科特色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注重思辨教育,以正确的科技观引导学生正视科学技术,实现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并重。第一,强化立德树人教育理念。高校要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教师正确的科技观,转变教师“科学技术至上”的观点,实现科学技术教育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轨道上平稳运行。第二,培养学生思辨的思维模式。在教育中推行“协商教育”,将“单向度”教育模式转变为多维度协商模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观,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指导锻炼学生在“信息洪流”中多向度思考的能力。第三,突出人文教育的价值引领。人文与科技是辩证统一的存在,工科高校要注重人文内涵建设,处理好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关系,提高人文课程的教学地位,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融通和通俗化转变,以价值理性为精神动力强化价值引领,筑牢学生的思想根基。
(三)以主流意识为基础,优化意识形态教育环境。意识形态教育是全方位、多角度、长周期的教育,需要良好的软环境支撑,高校应充分审视科技时代下的社会存在,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在多元思潮中守好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高地。第一,利用科学技术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具有隐蔽性和广泛性的优势,高校应提高科学技术的使用能力,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替换西方社会在科学技术背后所附加的资本主义思想,采用“滴灌式”的意识形态教育新模式,增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活力和效力。第二,建设高水平的工作队伍。高质量意识形态教育需要高水平教育队伍的支撑,高校要抓好党政干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优秀专业教师等,整合资源,加强培训,建设一支多领域、强协同、本领高的人才队伍,突破不同领域之间协同育人的局限性,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不同作用,构建全员育人大格局。第三,推动新时代人文社科建设。主流价值观念具有群体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征,在意识形态体系重构过程中,高校要高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人文社科体系,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权,巩固马克思主义等主流价值观念的核心地位,为抵制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提供反击“武器”。 四、结语
科技推动社会转型,引发的多元意识形态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新挑战。如今,在工科教育理念片面、技术理性思潮及多元意识形态挑战和社会转型下意识形态变化的影响下,工科大学生出现了思维模式偏于单向度、价值取向扭曲错位、思想信仰西化动摇等问题。针对工科特色教育下意识形态教育环节薄弱的问题,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要以时代特征为导向,以个体特点为切入点,以主流意识为基础,从形式、内容和环境三个方面创新意识形态教育,筑牢学生的思想根基,实现意识形态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