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刻领会国家战略规划的重大政治意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构建国家战略制定和实施机制,加强国家重大战略深度融合,增强国家战略宏观引导、统筹协调功能。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强化规划衔接落实机制,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作用,增强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实施支撑作用。健全专家参与公共决策制度。总书记总书记指出,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
国家战略规划鲜明体现了中国GCD人关于发展的价值观和根本政治立场,同时也规划了我国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国家战略规划以人民需求为基础,围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展开。从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到追求温饱、全面小康,再到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发展目标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变化。从“一五”计划到编制“十五五”规划,我们始终以具体项目推动发展、配置资源,落实到人。
国家战略规划清晰呈现了中国GCD治国理政的独特方式和独特优势。以“十四五”规划的编制为例。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规划建议后,国务院“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在前期大量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对标对表中央建议精神,起草形成纲要草案。在纲要草案的编制起草过程中,国务院“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研究讨论纲要草案。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200多项重大课题研究,组织各地区、各部门和中央企业等研究提出拟纳入纲要的主要目标指标和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工程项目,召开系列座谈会听取部门和地方意见,赴中国科学
---此处隐藏3539字,下载后查看---
第三,加快铺设数字社会基础设施。数字社会基础设施共分为四类,一是技术性社会基础设施,二是制度性社会基础设施,三是安全性基础设施,四是传统社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十五五”期间,我们要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建设公共数据资源池,推动数字技术开源,形成数据充分共享机制,构建引领世界、连接全球的数字社会治理体系。
第四,构建创新驱动、五维赋能联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创新是原动力,亚里士多德提出“第一性原理”,这一概念源于其哲学体系的“四因说”,即质料因(构建元素)、动力因、形式因(结构)、目的因(功能),我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五大方面,即使命或任务。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就要强调创新、产业、生态、社会和治理的协调融通。
第五,产业变迁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要从技术、管理、制度、文化、标准构建等五个方面打造数字产业生态。通过研究文科叙事、理工科叙事之间,叙事词汇、方式的对接,打通各领域之间的界限和壁垒。维特根斯坦说,语言即世界。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与我们使用的语言密切相关。胡适说,世间的争论,十分之九都是名词的争论。剩下的那十分之一,也只是名词的争论。可见,统一叙事词汇、方式十分重要。我们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建设中打通各领域叙事模块。
“十五五”时期,我们要继续培育新质生产力,协同建设基础设施,同时
统筹发展与安全。总书记总书记指出,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需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规划编制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