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隐藏0字,下载后查看---
八十载岁月流转伟大抗战精神照亮奋进路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历经14年浴血奋战,中华民族以不屈的脊梁撑起危局,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早已散尽,精神历久弥坚。今天,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新时代党员干部更应在历史的回响中校准初心、锚定方向,既要以史为鉴,从14年抗战的峥嵘史诗中读懂“何以胜利”;更要面向未来,把苦难淬炼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奋进新征程的实干动能,在民族复兴的壮阔画卷上,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使命华章。
信念如磐,至诚报国,赓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红色血脉。“愿拼热血卫吾华”的赤子情怀,是刻在中华民族基因里的精神密码。从左权将军太行山上的家书到张自忠将军“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的誓言,从平型关大捷的硝烟到百团大战的炮火,无数仁人志士用生命诠释了何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杨靖宇将军在林海雪原中与敌周旋的坚毅身影,是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不屈呐喊。党员干部须将红色精神融入血脉深处,既要通过主题党日、红色教育基地参访等形式让历史记忆入脑入心,更要将这种精神转化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实际行动。在涉及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敢于亮剑,在面对分裂势力时坚决斗争,用实际行动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转化为“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与“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让爱国主义精神在血脉中永续流淌,使红色血脉成为我们最鲜亮的政治底色。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厚植“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缝军装”的军民鱼水情,是抗战胜利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沂蒙红嫂用乳汁拯救伤员的感人场景,白洋淀渔民利用芦苇荡掩护游击队的生动画面,生动地诠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内涵。总书记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中国GCD都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从脱贫攻坚战场上“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誓言,到抗疫前线“我是党员我先上”的逆行身影,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解决急难愁盼的具体行动,到乡村振兴一线默默耕耘的无悔付出,为民情怀从来不应该放在嘴上,而是教育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的务实举措,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人性化关怀,是街头巷尾改造提升的民生细节。正如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新时代党员干部当秉持“人民至上”的精神境界,将“群众之事无小事”的理念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图景,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永葆“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奋斗意志。“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的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葆生机的精神密码。太行山上“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壮阔场景,与新时代“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交相辉映。从八路军战士在南泥湾的挥锄垦荒到科技前沿的攻坚突破,从地道战的地利之争到乡村振兴的数字赋能,奋斗精神始终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种奋斗精神显得尤为珍贵。当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党员干部要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斗争精神,在芯片研发、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勇攀高峰;用“网格化管理”织密民生保障网络;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正如游击队将“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乐观精神转化为实战能力,新时代党员干部更需将“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意志,转化为破解发展难题的创新实践,把“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书写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伟大抗战精神的火炬永不熄灭。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将爱国精神转化为报国行动,把为民情怀融入发展实践,用奋斗之笔绘就时代画卷,要在铭记历史中汲取力量,在服务人民中彰显初心,在砥砺奋进中开创新局,这既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也是对未来最坚定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