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甘泉县依托延安市重点支持打造的全域旅游示范县和丰富的自然、人文、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带动”发展战略,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如何满足示范县和旅游业的人才需求,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旅游人才队伍。今年以来我先后深入甘泉大峡谷、劳山国家森林公园、美水泉遗址公园等进行实地了解,多次组织文旅局、旅游公司、人才中心等部门单位召开座谈会,全面掌握全县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甘泉县旅游业及旅游人才情况
(一)甘泉县旅游业基本情况
目前,甘泉县共有文物保护单位45处、红色革命旧址26处、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77个、A级国家旅游景区3个、星级酒店1家、旅行社及营业部4家、农家乐49家(星级农家乐15家)、宾馆酒店78家(图-1)。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快核心景区提质改造步伐,甘泉大峡谷、劳山国家森林公园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美水泉遗址公园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不断推进景区道路、标识标牌、停车场、旅游厕所等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持续完善住宿、餐饮、交通等旅游要素,全面提升了景区综合服务水平。(二)甘泉县旅游业人才情况
1.旅游人才规模:全县现有旅游从业人数约为5000人,包括旅游管理、导游、酒店服务、旅游营销等相关领域。
2.旅游人才结构:全县旅游系统共有旅游人才133名,其中:艺术表演创作12人,占全县旅游人才9%;文物保护21人,占旅游人才总量15%;旅游管理类38人,占旅游人才总量28.6%;宣传策划2人,占旅游人才总量1.5%;旅游讲解14人,占旅游人才总量10.52%;非遗传承人46人,占旅游人才总量34.58%(图-2)。
---此处隐藏2562字,下载后查看---
针对我县旅游人才工作的突出问题,我认为当前旅游人才工作要有几个观念上的转变:从重政策宣传向只做不说转变;从大水漫灌向精准引才转变;从出台宏观政策向见人见事转变。结合甘泉实际,将“站位要高,落点要细”作为旅游人才工作主基调,“缺什么引什么、有什么用什么”作为定位。在思想上要进一步统一到总书记总书记关于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上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增强做好旅游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以“求贤若渴”之心引人才。一是突重点,招人才。围绕旅游人才实际需求,列出紧缺人才需求目录,确定初步引才的对象和目标,精准引才。二是畅渠道,引人才。用好高层次人才编制周转池,为旅游企业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提供专项事业编制服务。探索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鼓励用人单位以特设岗位、项目聘用等方式引进旅游人才。三是建团队,强人才。建设旅游领军人才团队,旅游开发集团引进1-2名职业经理人,由职业经理人负责针对景区管理、旅游规划、文化创意、营销策划、小语种导游、文化演艺等领域的人力资源开发及建设。四是带项目,聚人才。以项目落地带动人才引进,以项目建设运营带动人才集聚,实施旅游人才“双带动”工程。借助甘泉县大峡谷资源,大力吸引旅游投资者到甘泉投资兴业,优先发展创新型旅游文创项目。
(二)以“固巢养凤”之举留人才。一是创造条件,健全管理机制。旅游主管部门制订旅游人才引进、培养、考核管理办法。要在留住人才方面采取特殊措施,在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等方面为高层次人才创造条件。选派干部到我县重点镇和文化旅游镇等乡村旅游岗位挂职锻炼,通过深入基层充实旅游人才队伍。公务员队伍的旅游专业人才交流到旅游企事业单位,要让其进得去出得来,对表现突出的人员予以优先提拔使用。二是夯实基础,建立人才智库。建立旅游人才数据库,每年开展一次旅游人才资源调查,补充和维护旅游人才数据。聘请省内外著名旅游专家,建立文化旅游专家智库,充分发挥其在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推动甘泉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点燃情怀,召唤美水英才。实施“雁归工程”,针对县域外甘泉籍在校大学生、甘泉籍高层次人才、有甘泉缘的旅游人才,开展“人才返乡”活动,有针对性的对我县急需紧缺旅游人才对象开展一些工作,能争取支持的积极争取,能唤回故乡做贡献的积极召唤,切实用真情和温暖集聚旅游人才。四是创新体制机制,涵养人才发展生态。健全人才评价标准,坚持凭能力、实绩、贡献评价旅游人才,把品德作为评价旅游人才的重要内容,克服评价中“唯帽子”倾向。畅通旅游人才评价渠道,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等限制,创新人才评价、考核机制,构建科学、动态、开放的旅游人才评价体系,营造有利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评价环境。
(三)以“德才并重”之标育人才。一是聚焦培训链,加强人才培训。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培训原则,建立分级培训机制。宣传文旅部门要整合甘泉旅游资源,每年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从旅游管理、营销、创意、规划、咨询等方面对旅游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业务骨干人员分批开展旅游技能培训,举办旅游项目规划、市场营销、智慧旅游、康养旅游、会展策划、导游“云课堂”等专业人才培训班,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主管部门要担负起本地区的旅游人才培养责任,设置专项经费,与省内外高校、高职、高专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实行联合办学,培育更多专业化优秀型旅游人才。二是聚焦学习链,提升人才学历。支持在职行政管理人员、旅游企业高管、从业人员自主参加旅游管理专业学历教育;鼓励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参加旅游相关专业专科以上学历教育;充分利用网络班、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逐步扩大旅游人才在职教育比例,提升全县旅游人才学历层次。三是聚焦实践链,选派旅游人才。依托甘泉人才库实际,统筹安排一定数量具有旅游管理专业或从业经历的选调生、大学生村官,服务支持乡村振兴旅游发展。四是聚焦能力链,举办技能大赛。企业每年至少举办技能大赛或评选活动一次,如举办年度导游讲解员、中餐摆台、客房服务、烹饪技能等技能比赛活动,开展“微笑服务明星”“最美导游员”“金牌导游员”“文明旅游使者”等系列评选活动,评选表彰一批优秀服务能手,鼓励激励企业员工创新创业,发挥模范代表作用。
(四)以“如鱼得水”之境激人才。一是健全机制,提升服务保障。各旅游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将薪酬与员工职位、绩效挂钩,提高从业人员的基本工资。除提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基础项目之外,完善各类福利制度,如鼓励继续教育和进修培训,提供交通、餐饮、健康补贴等,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在人才选拔使用上建立公平、公正、合理晋升机制,打破身份和学历界限,构筑凭能力晋升的事业阶梯。二是开展评比,树立优秀典型。重视对优秀旅游人才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鼓励旅游人才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积极参加各类业务选拔竞赛活动,选树一批行业优秀典型人才。三是整合资源,加大创业扶持。以财政资金为引导,旅游企业和社会组织投入为主体,开展“美水英才建功立业”活动,全力打造平台,整合政策资源,积极扶持旅游人才创新创业。以不同形式支持和鼓励旅游企业和社会力量(创业大学生、务工返乡能人等)参与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四是激励鼓励,改革薪酬制度。企业要加快完善旅游人才薪酬体系,鼓励旅游企业探索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的市场报酬机制,鼓励用人单位逐步实现人才薪酬水平与市场接轨,提高旅游人才的薪资水平。同时,企业完善人才奖励机制。逐步建立以政府激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旅游人才奖励体系。鼓励旅游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奖励特殊贡献的旅游人才,提高人才的积极性,为我县旅游发展带来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