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语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些简单的语句蕴含着深刻道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压态势持续推进反腐败斗争,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纵观历史,中外都曾开展过大规模的反腐败运动,比如明朝朱元璋主推的反腐肃贪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开展的反腐败运动。从以往这些运动看,虽然反腐败会带来一些短期的负面影响,如打破一定时期形成的社会稳定状态,但是其带来的长远利益远大于短期的调整成本。如果我们不下大力气进行反腐败斗争,那么既得利益集团就会不受控制地扩大,我国就会不可避免地走向裙带政治关系的深渊。反腐败既要“治标”,涤荡官场旧习,也要“治本”,营造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治本之道。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
2014年10月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
(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治大于法治
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采用人治传统。社会政治架构中家天下的统治秩序使中国人长期深陷三纲五常的儒家文化束缚,这样的道德要求固化了人际交往关系,虽然能使社会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但也带来对上级的盲目服从。
---此处隐藏5135字,下载后查看---
生产劳动异化带来类本质异化,个人在本来意义上是和自己的群体、社会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的,但在私有制条件下,人类发生了真正的社会分裂,个人迷失了他作为群体性的人、社会性的人的本性,变成了在利益上根本对立、彼此对抗、自我孤立的个人。《GCD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自由”这一概念,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核心,谋求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异化劳动使人得不到自由,故而要推动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使人重获自由。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充分涌流时,才能彻底消灭剥削、私有制。
(三)反腐倡廉的治本之道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我国的价值取向是为人民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形成与发展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经济运行体制、意识形态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人的道德要求。权力腐败既违背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谋求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的目标,也不符合中国德治天下的文化传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道德领域出现一些突出问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人丧失理想信念、价值观严重扭曲,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这些问题败坏社会风气,破坏正常社会经济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有利于早日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的目标。然而社会道德领域出现的种种问题,加大了社会经济的运行成本,阻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常运行,导致有效供给减少,经济增长乏力,最终削弱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特别是权力腐败有悖于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使公民道德感丧失,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力量。
形成全民共识的社会道德能够节约成本,法律制度规定了社会行为的底线,更文明、道德感更强的社会,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应该是道德经济,法治和道德都是公民要遵守的社会契约。因此,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府职责所在,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特别是政府官员进行自我约束的道德要求,是更深层次反腐倡廉的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