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活力在基层。如何变“政府急”为“群众忙”,化“要我干”为“我要干”?近年来,云南省蒙自市以建强用好村级共建理事会为小切口,探索出一条激发内生动力、提升治理效能的新路径,让村民成为乡村建设的主角、主力。
小组织大能量,从“旁观者”到“当家人”的转变。
“以前村里事多是干部操心,现在不一样了,理事会领着干,这是我们自己的事!”这是蒙自市芷村镇舍得村广大村民的共同感受。
变化始于理事会的全面覆盖和有效运行。蒙自市着力构建市委统筹、乡镇主抓、村社落实的组织架构,通过一场场深入田间地头的“院坝会”“火塘会”,将共建共治理念播进群众心田。芷村镇作为试点,在组建过程中实行镇村干部包保负责,通过AAA群、大喇叭、组织召开群众会议等方式,用乡音土语讲解政策,宣传解读“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覆盖群众8000余人次,有效凝聚共识。目前,全市各村(社区)理事会全部建成运行,成为植根于群众之中的坚强堡垒。
---此处隐藏1308字,下载后查看---
小投入大成效,从“单线推”到“合力干”的共赢。
理事会最大的作用是组织群众、汇聚民力,实现花小钱办大事、用真心换真情。
“五天路”的奇迹。干塘子村村民在院坝会上向理事会反映入村道路泥泞难行的问题。理事会立即行动,向当地党委、政府争取到水泥砂石支持,并迅速发出倡议。2天内就动员89名村民自愿出工,原本预计耗时耗力的1.2公里道路硬化和排水沟疏通工程,群众自己动手,仅用5天就高质量完成,创造了令人称赞的“干塘速度”。
“每周扫”的风尚。桥头村理事会不仅牵头整治环境,更提炼出“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的村庄精神,组建“人居环境提升服务组”,发起“每周一扫”活动。从最初需要动员,到现在家家户户主动参与,该村卫生达标户占比大幅提升,村庄实现了从“一时美”到“持续美”的蜕变。
如今在蒙自,村级共建理事会已成为凝聚人心的“黏合剂”、破解难题的“金钥匙”、乡村振兴的“助推器”。通过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提高了群众的主人翁的意识,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一幅“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乡村治理新画卷正在蒙自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