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关关于新形势下富县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更新时间:2025-09 来源:网友投稿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方针,深入落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求,进一步弘扬社会主流价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利用两个多月时间,深入全县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近一半行政村(社区),通过听取汇报、查看资料、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形式,对全县乡风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现状

(一)突出价值导向,重视文明培育

1.强化思想教育,引领前进方向。一是种好“责任田”。各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党委、各村(社区)党支部充分利用主街道、办公场所、广场、建筑围挡、大喇叭及沿街门店LED显示屏等阵地和设备,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是筑牢“主阵地”。各乡镇、村、社区充分利用党群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综治中心、农家书屋、道德讲堂、云视讯系统等阵地,通过三会一课、乡村夜校、宣讲培训、交流研讨等形式,深入开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宣传教育,为全面提升全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基础。直罗镇打造的“红色直罗微课堂”、牛武镇开展的“田园课堂”在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方面非常“接地气”。三是凝聚“正能量”。雷村、良村、桐村、李家洼、黄甫店、清泉寺等条件较好的村组(社区)按照“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十个一”要求,以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风文明、移风易俗、善行义举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打造“乡风文明一条街”,常态化进行乡风文明教育引导,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和勤俭节约精神。

2.深化道德教育,提升文明素养。一是加强家教家风建设。各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常态化开展“十星级文明户”、“鄜州最美家庭”、“好儿媳、好公婆、好妯娌”等评选表彰活动,创新开展“德润鄜州、清廉家风”故事分享会、“情暖母亲节传承好家风”等家风家训传承活动,组织观看《家风不正家难安》警示教育片,通过正反两方面教育,大力培养传承良好家风家训。雷村的“村风馆”、良村的“村史馆”、缑家庄村的“德育堂”、监军台的“红色会客厅”,在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家国情怀、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持续加强先进典型创树宣传力度。近年来我县推荐的常再来、罗全有、陈天强、陈万明等4人先后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好人等称号,王思俊、贺凤娥、孙小京等6人次获得陕西省道德模范提名奖、陕西省道德模范、陕西好人称号,魏广萍、刘春艳等获得延安市道德模范荣誉称号,44人次获评“延安模范”,创新开展“鄜州模范”推荐评选活动,评选出“鄜州模范”173人。通过“爱富县”APP、《富县外宣》AAA视频号等平台发布道德模范典型事迹视频,设立“善行义举榜”,大力宣传身边的先进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让广大群众学有榜样、做有标杆。三是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建好用好9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广泛开展“红领巾讲解员”演讲比赛、“童心向党”读书分享会、文明礼仪进校园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全县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优育强时代新人。

3.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一是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县委文明委、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关于在全县农村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的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工作方法等方面提供了乡风文明建设制度保障。二是加强“一约四会”建设,规范引导广大群众反对封建迷信、远离黄赌毒、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使全县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正之风得到一定遏制,目前“一约四会”在农村覆盖率达到了100%,吉子现便民服务中心探索推行的“28123”移风易俗模式2022年入选第三批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现正在向全县推广。三是持续开展专项治理。2022年7月,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在全县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2023年3月,县纪委监委下发《关于开展移风易俗专项治理的通知》,特别是专项治理工作过程中对干部移风易俗违纪违规问题进行了查处,并将之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县进行通报,有力震慑了一些我行我素或持侥幸心理的党员干部,促使全县党员干部带头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践行者和示范者,以实际行动和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此处隐藏7463字,下载后查看---

1.加大对青少年的教育力度。深入开展延安精神进校园、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墓和“网上祭英烈”活动,使中小学生普遍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热情,帮助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加大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力度,深入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对文化市场、娱乐场所的非法淫秽、凶杀暴力、低俗庸俗、封建迷信等不良刊物和社会丑恶现象进行严厉打击和清理,切实做到露头就打、常抓不懈,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2.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力度。加大对农民群众经济、社会、科技、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与之最直接、最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持续大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科教文卫等部门要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开办农民技能培训班、组织理论讲师团宣讲、巡回放映科教电影、举办各类知识竞赛等,向广大农民宣传科技、文化、卫生知识。农业农村、乡村振兴和人社部门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使农村大批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达到新型农民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按照“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要求,规范农民道德行为,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要坚持不懈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引领群众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大力弘扬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增强群众的发展意识、竞争意识,使村村谋发展、家家忙致富成为农村新风尚。开展移风易俗活动,要在村民中大力开展“破迷信、改陋习、树新风”活动,坚决刹住“黄赌毒”歪风、封建迷信风、大操大办风,努力革除有悖科学、有害健康、有碍观瞻、有损形象的陋习,积极传播现代文明信息和思想观念。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3.以文明创建带动乡风文明。以文明城市常态化创建为龙头,全域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等创建活动,培育文明政风、校风、家风、民风,带动乡风文明;按照崇德向善、和谐宜居、文化厚重、人民满意的要求,充分发挥“一约四会”的作用,深入开展“鄜州模范”“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五好家庭”“五美庭院”等评选表彰活动,以先进典型带动乡风文明;以“十个一”建设为载体,扎实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活动,推进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培育文明乡风。

4.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村民文明学校、图书室、阅报栏等基础设施建设,让广大群众学有场所、娱有空间、乐有设施,拓宽党的宣传文化阵地。继续开展好农民文化艺术节、民俗文化、群众性体育竞赛等活动,抓好文化下乡工作,繁荣乡村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充分运用农闲、节日、集市,寓教于文、寓教于乐,活跃农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需求,充实农民精神世界,形成良好的乡风民风。加强基层宣传文化干部教育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大民间文化艺术人才挖掘和培养力度,全力打造民间文艺团队,使其成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生力军,充分满足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方面多层次要求,确保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顺利开展。

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真研究遇到的新问题,探索新思路,落实新举措,抓住关键环节,深化责任意识,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在深入人心上下功夫,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在力求实效上下功夫,使乡风文明建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开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