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主动作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持之以恒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深入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扎实做好中央和省委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延安的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环境更优美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坚持用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凝心聚力。延安市委、市政府着眼于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战略机遇,自觉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和行动,坚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开展了一系列打基础、惠民生、利长远的工作,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延安的山川大地实现了由“浅绿”到“深绿”的历史性转变。
(二)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近年来,延安市相继出台了《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延安市水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责任追究办法》《延安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措施,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长足发展和持续开展提供了保障。《延安市退耕还林成果保护条例》的实施,成为以法律形式保护退耕还林成果的全国第一市。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严格落实“林长制”“河湖长制”,建立生态环境检察公益诉讼工作机制和跨省际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机制,全面推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将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纳入全市目标责任考核,推动各级各部门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三)持续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治理。采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等举措,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延河综合治理及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以及油煤气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统筹推进流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新增水域面积4.9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3.07%,植被覆盖度提升到81.3%,助力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61万平方公里,年入黄河泥沙由2.58亿吨降为0.31亿吨,生态植被逐步向好,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市域内现有陆生野生动物264种、种子植物1478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12种、Ⅱ级25种,省级13种。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2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9天,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两年进入国家达标城市行列,成功入围北方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全市13个县(市、区)均被列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圣地蓝”成为革命老区的一张靓丽名片。
---此处隐藏2992字,下载后查看---
(一)夯实生态环境基础,筑牢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屏障。加大封山禁牧力度,在增绿、护绿、管绿上下功夫。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因地制宜,实施人工植树种草、封山育林草、飞播造林,积极推进国土绿化。持续巩固和提升退耕还林成果,积极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逐步优化林分结构,加快低质低效林草改造,提高森林质量,构建稳定的林草生态系统。全面落实“四水四定”和“河湖长”、“林长”责任制,强化延河、洛河流域保护治理,努力建设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二)坚持系统保护治理,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不断提升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加大能源化工等重点领域的协同治理力度,加快实施“一河一策”“一断一策”及主要河流水体达标治理项目,确保14个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加大乡村生态建设力度,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推进土壤治理和保护,抓好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以破解资源型经济为突破口,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稳步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好用好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推广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壮大绿色低碳环保产业,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迈出坚实步伐,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大力培育特色生态产业,鼓励支持社会资本、林农企业在不破坏林草植被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红枣、核桃、花椒等干果经济林和中药材、食用菌、中蜂养殖等林下经济,全面拓展农业产业的“含绿量”。探索推行“森林+旅游”模式,充分挖掘红色文化、黄土文化、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加快推进延安境内长征、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建设一批绿色经济示范基地,辐射带动林业产业提质增效和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真正让人民群众在“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环境”中增收致富。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加快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积极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保障,严格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拓宽生态环境保护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全面落实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生态资源,积极探索开发林业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大力宣传绿色文明,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让绿色低碳生活成为人民群众的新时尚。
(五)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延安力量。延安地处黄河中游,是黄河“几字湾”的重要枢纽节点城市,是黄河流域系统保护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加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革命老区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东部产业转移等发展机遇,以正在开展的高质量项目推进年、营商环境突破年、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三个年”活动为抓手,准确把握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不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营养和力量,持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坚定不移走好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确保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新时代保障黄河长治久安贡献延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