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指出,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推进信息化建设,形成生态环境数据一本台账、一张网络、一个窗口。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是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工具,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有力支撑。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把构建“智慧环保”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生态引擎”,着力建设“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信息化与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摆在突出位置。按照市委主题教育大兴调查研究工作总体要求,用好“深、实、细、准、效”五字诀,力争把问题研究得更深更远,把对策提得更准更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立专题调研组,制定调研方案,通过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市生态环境局安塞、志丹、吴起、富县、子长等分局以及市监测站等局属单位生态环境信息化系统应用情况进行了现场解剖式调研。
一、我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主要成效
延安市生态环境局利用两年时间,构建起“一个体系、七个平台”的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管理系统,借助物联网、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立起全网覆盖、上挂中省、下沉站点的全市生态环境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体系,全力助推延安高质量发展。围绕国、省控水质自动和空气自动监测站,细化布设市级水质自动站9个,在5个出入延安城区的高速路口处安装固定式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设备5套,同时在宝塔区范围内布设空气站17个、空气微站54个以及配备无人机、走航车、移动式遥感监测车等共计8大类170余套前端硬件感知设备,通过环境质量数据的可视化展示与动态统计,综合研判形成污染趋势图,实现了“一体化”分析;将原有的空气、水质、污染源等各级各类平台和系统融为一体,集成一个界面,实现了“一张图”共享。将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以及监测、执法等生态环境业务统筹管理,实现了“一盘棋”管控;将政务服务、行政办公、人事管理和宣传等工作协同联动,实现了“一站式”应用。平台运行以来,日均产生数据16182条,累计发布环境监测数据1421万余组,达到了城市环境精细化管理目标。
(一)实现了“一体化”分析。平台融合了国控、省控、市控三级水、气107个自动监测站点数据,实现了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的全覆盖,各县区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实时查询县域水和大气环境指标变化、超标预警情况,为环境质量分析、比对、溯源提供支撑,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在主城区大气污染治理中,依托空气自动站和微站,辅以走航车、无人机跟进的方式,实行各乡镇网格化监管,进行动态评价和排名,倒逼地方推进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例如:某分局通过环境监测监控平台-空气质量监测模块,对比与全市其他空气站点的环境质量,发现空气污染因子臭氧超标严重,立即联合县城管部门开展污染防治专项执法检查,切实降低了臭氧及颗粒物浓度,并实现连续7天将专家预测轻度污染天挽救为优良天。
(二)实现了“一盘棋”管控。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平台“千里眼”“顺风耳”作用,对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实时收集与反馈。布设的国省市控水质标准站和空气微站产生的超标数据,利用短信、手机APP等手段进行实时预警,基层管理部门和执法人员可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掌握各辖区环境质量状况,发现异常状况执法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取样核查。采取“分析预警+网格派发+非现场巡查”的方式,持续开展点对点现场执法检查,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督办整改。运行以来完成非现场执法检查276次,查处案件4起。同时,将全市132家固体废物产生、运输、利用处置企业全部纳入信息化系统,对全市2283辆废水废渣运输车辆全部安装GPS定位设备,实行联单制管理,并对产废企业关健点位安装联网了831个摄像头,形成了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固废管理体系。(三)实现了“一张图”共享。通过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接入自然保护区分布、土壤用地类型分布等5类中省数据,完成了重点污染源监控、汽车尾气检测等7个系统集成,形成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的新局面。此外,在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下,“一张图”为各业务科室提供了统一的数据、功能、专题等共享信息,不仅可以深入挖掘数据信息,提升数据价值,聚焦生态环境问题和管理难点,还可达到生态环境信息资源协同共享、高效监管、服务科学决策的目标,实现可视化查询展示,从而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态环境。
(四)实现了“一站式”应用。固体废物产生、运输、处置等企业,可在手机APP上实现申领转移联单,实现了固体废物出厂、转移到接收处置全过程的便捷化操作。干部职工下载生态延安APP并登录账号可实现目标责任考核、文件在线转阅办理、任务网格化管理等功能,今年以来在线转办文件5530多件。在生态延安APP及时发布辖区环境质量状况及中省市环保要闻,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引导公众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由“出门看天气”向“出门看空气”转变,获取环境信息的途径、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得到大幅提升。目前生态延安APP下载量突破3万次,登录在线30余万次,累计转载发布中省市环境要闻4380余篇。
---此处隐藏3869字,下载后查看---
(二)提升监测网络建设。构建具备数据整合能力的基本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固定污染源监测监控体系建设,完善特征污染因子自动监测、视频监控和环保设施用水、用电监控等物联网监管手段,逐步实现全市重点污染源监控企业自动监测监控全覆盖。对现有宽带进行升级扩容,保障多源的环境数据纵横贯通,提升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能力,把数据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生态环境治理效能,逐步构建起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生态云”。
(三)优化政务服务方式。创新日常行政办公方式,不断加强办公、财务、人事、党建等信息系统集成整合,建设一体化高效协同办公平台,推动办公事项线上集成化处理,节约行政成本。继续深入推进生态延安APP+政务服务应用,提供智能化、精准化环保服务,不断推动在政务服务方面的创新应用。协调打通政府部门系统之间的连接,加强同住建、城管、水务等部门信息化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四)强化信息化队伍建设。通过外聘、招录等多种方式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努力解决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的问题。同时,要充分挖掘现有人才资源,经常性开展信息化业务骨干培训,提升整体信息化管理能力和应用水平,充实信息化专业队伍技术力量,切实提高队伍的信息化实战能力。与发展迅速的地市建立信息化建设友好合作关系,互相学习成功经验,形成“请进来、走出去”的信息化建设新格局。
(五)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加大网络安全宣传教育,落实经费保障,组织开展攻防演练,加强基础设施和数据安全技术防范。整合网络、计算、存储、机房等资源,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促进网络安全防御体系升级迭代,开展系统等保测评,不断提升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和风险防范水平。
(六)继续严格运维管理。继续加强系统运维监督管理,强化运维工作的规范性、责任性。完善运维管理机制,明确运维责任与义务,增强运维责任意识,提高自动监测数据质量及日常监管效能,加大对自动监测设备的现场检查力度和深度,保障监测数据传输正常、稳定、真实和准确,严守环境自动监测数据质量“生命线”,为我市环境质量提升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