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生态环境局“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情况报告

更新时间:2025-09 来源:网友投稿

县生态环境局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情况报告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县始终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以系统性思维、全局性谋划和超常规力度,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本报告旨在全面、系统地总结十四五期间*县在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中取得的核心成就、实施的关键举措与形成的宝贵经验,并对未来工作进行展望。

一、系统性综合施策,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大气环境质量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与生活品质。“十四五”期间,*县直面大气污染防治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从过去单一、末端的治理模式,转向源头、全过程、末端全链条管控,构建了多部门协同、多污染源共治的立体化防控新格局,实现了空气质量的持续性、根本性好转。

(一)聚焦移动源与扬尘污染,实施精细化管控

移动源与扬尘污染曾是影响我县城区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北环路火车站周边区域,因大型货运车辆通行密集,扬尘问题尤为突出。为破解这一难题,我县创新性地建立了由环境、交警、城管等多部门组成的“控车联盟”联合执法机制。该机制打破了部门壁垒,形成了统一的移动源污染管控战线。在火车站、高速路口等关键节点设立常态化检查点,对过往柴油货车实施严格的路检路查和尾气抽检。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全县累计抽检柴油货车超过200辆、非道路移动机械60余台,并为65套非道路移动机械安装了在线监测设备,实现了对高排放车辆与机械的精准识别与有效遏制。在扬尘污染治理方面,我县摒弃了“一刀切”的管理方式,转而对城区所有建筑工地实施“一项一策”的精细化管理。要求各施工单位必须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措施,并配备智能喷淋系统、安装全封闭围挡。为确保制度落到实处,创新性地引入无人机进行每周定期巡查,通过高空视角实现对施工现场的无死角监管,使违规行为无所遁形。同时,城市环卫作业体系也完成了智慧化升级。新型多功能抑尘车、雾炮车、扫地车等现代化设备协同作业,将洒水降尘的范围从城市主干道延伸至背街小巷,全县机械化清扫率已提升至80%以上,道路积尘负荷显著降低。

---此处隐藏4921字,下载后查看---

为保障人居环境安全,我县对建设用地实施了“环保准入”与“修复监管”双轮驱动的闭环管理机制。对所有拟开发利用的地块,均要求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对其“前世今生”进行全面追溯。凡是未通过调查评估或存在污染风险且未完成治理修复的地块,一律不予批准其土地出让和项目建设。这一严格的准入制度确保了“净土”才能开发。通过这些措施,全县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了100%,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居住安全。四、探索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激活县域经济绿色发展新动能

*县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十四五”期间,我县在守住生态底线的同时,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路径,让优质的生态资源成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一)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优质的生态系统是实现价值转化的基础。我县加速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统筹实施了封山育林、长江防护林、天然林保护修复等重大生态工程,持续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显著提高了区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通过科学规划,逐步建立起一个“源廊成网、生境连通”的多功能生态网络,有效增强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目前,全县自然保护地面积已达40.7万亩,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地2处、省级自然保护地2处。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了生物多样性的显著提升,朱鹮、林麝等珍稀野生动物频繁现身,成为我县生态向好的生动注脚。

(二)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我县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VEP)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抓手,精心谋划了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项目63个,其中18个项目成功申报为市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重点项目。为破解“绿水青山”的价值度量和市场转化难题,我县成立了县级生态资产运营管理公司,搭建了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多元合作的平台,积极发放绿色贷款,支持生态友好型企业发展。在碳汇交易方面,我县抢抓机遇,大力推进“双储林”项目建设,并已与相关开发机构签订了碳汇开发权流转协议,将森林的生态效益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在GEP和VEP核算试点工作中,我县走在了全市前列。以*公园、*地等为对象的VEP核算价值高达29.9亿元,占全市同类项目核算总价值的49%,为生态资源的有价化、市场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我县还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成功推动了18家矿产企业完成工艺技术改造,利用固体废弃物和尾矿资源,形成了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