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的心得体会

更新时间:2025-09 来源:网友投稿

  近期,我系统学习了总书记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建设、生态文明、法治思想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并重温了总书记在XX的改革实践与启示。通过这次深入、全面的学习,我深受教育和启发。特别是对总书记在XX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所展现出的改革魄力、为民情怀和务实作风,有了全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作为一名乡镇基层的党务工作者,这段历史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指导我们当前工作的生动教材和行动指南。下面,我结合自身岗位,谈几点不成熟的认识和打算。

  一、从“人才九条”到“雁归兴乡”解好乡村振兴的人才课题

  重温总书记在XX的奋斗足迹,最让我触动的是他对人才的渴求与尊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面对发展困境,他力排众议出台了在当时极具突破性的“人才九条”,广纳贤才,为XX后来的腾飞储备了最宝贵的智力资源。这一历史创举启示我们,任何时候,发展的第一资源都是人才。

  反观我们XX乡的现状,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困境依然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最现实的瓶颈。青年人向往大城市,有技术的专业人才下乡意愿不强,村干部队伍也面临着知识结构老化、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的挑战。面对这一课题,总书记当年“拆掉围墙,八面来风”的开放胸襟和求贤若渴的务实行动,为我们提供了破解之道。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我认为,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发文件、喊口号的层面,而应拿出当年XX“搭木板、请能人”的诚意和魄力。首先,要用好“乡情”这张牌,建立详实的“XX乡籍在外人才信息库”,主动联系,以情引才、以业留才,积极推动“雁归兴乡”工程。其次,要“不拘一格降人才”,破除唯学历、唯职称的观念。乡土人才,那些田间地头的“土专家”、熟悉市场行情的“田秀才”,同样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我们的党组织要做的,就是搭建平台,让他们有施展才华的舞台,有实现价值的渠道,有应得的荣誉和尊重。再者,要优化“软环境”。人才不仅需要待遇,更看重发展空间和干事创业的氛围。我们党务工作者要主动当好“后勤部长”,在子女教育、医疗保障、政策支持等方面提供“店小二”式的服务,真正营造出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用好人才的浓厚氛围,让XX乡成为人才愿意来、留得住、能干事的沃土。

---此处隐藏1758字,下载后查看---

  三、从“深入基层访真情”到“党建引领强治理”答好服务群众的民生答卷

  总书记在XX工作时,骑着一辆“二八”式自行车跑遍了全县所有村庄,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倾听最真实的声音,解决最迫切的问题。这种“知之深,爱之切”的为民情怀和深入扎实的群众路线,是GCD人永远的传家宝。在今天,虽然工作条件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不能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时刻牢记。

  当前,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乡村社会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治理挑战。例如,部分地区合村并镇后带来的管理半径扩大、社会矛盾增多等问题,对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党务工作者,我们更应继承和发扬总书记在XX时期的优良作风,把党建工作的落脚点放在服务群众、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上。

  我认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关键在于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要建强组织。要持续抓好村级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特别要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这个“领头雁”,通过系统培训和实践锻炼,提升他们带领群众发展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和化解矛盾的能力。二是要创新载体。可以探索推广“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党员积分管理”等模式,将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三是要办好实事。衡量党建工作成效的最终标准,是群众的满意度。我们要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具体行动,无论是厕所革命、道路硬化,还是产业发展、就业增收,都要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总书记在XX的改革探索,是一座蕴含着无穷智慧和力量的宝库。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党务工作者,我将把这次学习作为新的起点,不断从中汲取思想养分和前行力量,努力将学习的体会与感悟,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推动落实的举措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为奋力谱写XX乡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