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犹如一场及时雨,为深陷形式主义桎梏的基层工作送来清新空气。这部纲领性文件的公开发布,不仅彰显了党中央持之以恒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坚定决心,更标志着基层减负工作进入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的新阶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如何将实字贯穿始终,推动基层减负从物理减压向化学反应深度转变,让基层干部真正从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落实、谋发展,是当前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
一、坚持思想筑基,以政绩观重塑破解形式主义根源性病灶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滋生蔓延,表面看是工作方法问题,实则是思想根源问题。一些党员干部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将显绩置于潜绩之上,把痕迹当作实绩,导致形式主义在基层工作中层层加码、愈演愈烈。根治这一顽疾,必须从思想深处破冰,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构建起为民、务实、清廉的思想堤坝。
---此处隐藏2420字,下载后查看---
形式主义的顽固性、反复性决定了减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构建制度堤坝,形成不敢搞、不能搞、不想搞的长效约束,防止减负成果出现季节性反弹。
(一)革新考核指挥棒,建立科学评价的制度坐标。考核导向直接决定工作方向。要打造三维度考核体系,在评价主体上,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背对背满意度测评,某市民生热线聘请100名神秘顾客体验政务服务;在评价方法上,实行年度考核+季度监测+即时评估相结合,对重大项目建设设置进度红绿灯预警;在结果运用上,推行考核结果可视化,将部门减负成效在政务平台实时公示。某省建立的数字减负监测平台,自动抓取各部门发文、会议数据,超限时自动预警,2023年该省基层干部平均每周会议时间减少5.2小时。
(二)构建容错纠错机制,营造担当作为的制度环境。怕担责是形式主义滋生的重要心理诱因。要建立三张清单激励担当,制定容错清单,明确探索性失误等6种可容错情形;建立纠错清单,对苗头性问题及时发出《预警通知书》;完善澄清正名机制,某县为受到不实举报的5名村干部召开公开澄清会,消除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建立容错—整改—提升的良性循环,某市对招商引资中因政策变化导致的项目搁浅实行免责,同时帮助企业转型发展,既保护了干部积极性,又维护了营商环境。
(三)完善监督问责体系,筑牢刚性约束的制度防线。没有监督的制度是稻草人。要构建四位一体监督网,开展飞行检查,纪检监察机关每月随机抽查3个乡镇的减负落实情况;开发基层减负码,干部扫码即可举报形式主义问题,某县平台上线半年受理投诉136件,办结率100%;建立负面案例库,定期通报AAA群泛滥等新型形式主义案例;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将减负成效纳入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某省开展的清风行动,对借数字化改革名义增加基层报表负担的3个省直部门进行全省通报,释放了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
同志们,基层减负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更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民心工程。从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到陕西无会周制度,从广东基层减负年到山东严真细实快作风建设,各地的创新实践表明,只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让他们有更多时间精力抓产业、惠民生、保稳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以《规定》实施为契机,持续深化基层减负工作,让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在基层不断充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强作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