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区2025年度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已进入收尾巩固的关键阶段。为全面总结本年度工作成效,系统分析实施路径,审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为下一阶段工作提供科学指引,特撰写本报告。本年度防治工作紧紧围绕“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总体方针,通过多措并举、精准发力,有效控制了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蔓延,全区林业生态安全屏障得到持续巩固。
一、总体态势与防治成效
截至2025年8月底,全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总体平稳可控,未出现大面积暴发成灾的态势,监测与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根据年度监测数据,全区累计发现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约1.2万亩。主要监测到的有害生物种类涵盖了蛀干类害虫如XX脊虎天牛、刺吸类害虫如XX大蚜以及食叶类害虫如XX叶蜂等,这与区域内的主要树种结构及气候环境相对应。在发生区域中,轻度发生面积占比约85%,中度发生面积约13%,对林木生长造成较严重影响的重度发生面积仅占2%,且分布零散,未形成大面积连片灾害。 通过采取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全区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率达到了98%以上,无公害防治率超过92%,灾害发生率被成功控制在0.4‰以下,显著低于年度设定的控制目标。这些数据指标充分表明,本年度的防治工作不仅有效遏制了病虫害的扩散,也体现了绿色、可持续的防治理念,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关键举措与实施路径
---此处隐藏2808字,下载后查看---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面临的挑战。首先,防治资金投入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依赖财政拨款,面对突发性、大规模的灾害时,资金保障可能面临压力。其次,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力量相对薄弱,部分林农的科学防治知识和技能仍有待提高。最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物流贸易的日益频繁,新发、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风险持续存在,对监测预警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进一步夯实全区林业生态安全基础,下一步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1.健全长效机制。全面系统地总结本年度防治工作的成功经验与模式,特别是对“宣传—监测—群防”一体化工作体系进行固化和完善,形成制度化的长效工作机制。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包括政策性森林保险、社会资本参与等在内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渠道,增强防治工作的财政韧性。
2.强化科技支撑与能力建设。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和试验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新技术。加大对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和林农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关于有害生物识别、监测方法、科学用药等内容的专题培训,全面提升全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科技水平和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3.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探索构建智慧林业监测平台,通过无人机巡查、远程传感器、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提升监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强对潜在入侵物种的风险评估,建立更加灵敏、高效的预警网络,确保对新生疫情能够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