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2025年度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总结报告(精品)

更新时间:2025-09 来源:网友投稿

一、强化思想引领,筑牢信仰之基——以红色基因为核心的精神谱系构建

XX县地处历史文化交汇之地,既是XX历史时期的北方重镇,又是XX古道上的关键枢纽,更是在近代革命史中扮演了XX山脉抗日游击根据地核心区域的重要角色。这片热土承载的厚重历史文脉与光荣革命传统,是我们在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最宝贵资源。县教育系统立足此独特优势,系统性地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深度融入办学治校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各方面,创新构建了“全员、全程、全学科、全时空”四位一体的立体化红色教育生态体系。

(一)打造“红色立体研学”品牌,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我县倾力打造“红色立体研学”教育品牌,策划并持续开展了“红色领航思政铸魂——行走的育人课堂”系列沉浸式主题实践活动。该活动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组织学生走进革命旧址、纪念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实地参观、情景体验、现场教学等方式,让红色历史“活”起来,让革命精神可感可知。为确保宣讲效果,我们精心组建了三支专业化、梯队化的宣讲队伍:由德育骨干教师组成的“德育干部讲师团”,负责理论深度与体系化讲解;由优秀共青团员组成的“青年团员宣讲队”,以朋辈视角分享感悟,引发共鸣;由少先队员组成的“红领巾宣讲队”,用童言童语讲述英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截至目前,三支队伍通过演讲、快板、歌唱、舞台剧等丰富多样的形式,累计开展主题宣讲与展演活动30余场,覆盖全县师生超过5000人次,成功将XX县打造成为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爱国主义教育新高地。

(二)激活校园文化平台,深化红色艺术浸润。为使红色教育更具感染力和渗透力,我们依托校园文化社团,特别是重点扶持了“XX剧社”等特色平台。剧社师生共同挖掘本地红色故事与全国英模事迹,自编自导自演了《清澈的爱只为中国》《雷锋的故事》等一系列深受学生喜爱的红色情景剧。这些剧目以沉浸式的艺术表达,生动再现了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与崇高精神,让青少年在艺术欣赏中完成精神洗礼,使红色基因在他们心中深深扎根。红色教育的丰硕成果在各项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现:在2025年清明节期间举办的“缅怀革命先烈·给烈士的一封信”主题征文活动中,全县共有80名中小学生的优秀作品荣获县级表彰;在市级“童声诵北疆·薪火永相传”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中,我县选送的10个节目脱颖而出,荣获市级重要奖项,充分展现了XX学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与深厚的家国情怀。

二、创新体系建设,激活育人动能——“1+4+N”协同育人模式的深化实践

---此处隐藏4195字,下载后查看---

五、拓展实践平台,促进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的双翼齐飞

遵循“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我县坚持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体系,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增长才干、磨砺意志、奉献社会。

(一)夯实劳动教育根基,培育崇尚劳动精神。我们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校内,普遍设立了班级劳动责任区和“班级劳动责任田”,让学生在日常的打扫除尘和春种秋收的完整过程中,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感悟“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真谛,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与劳动技能。在校外,我们积极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与本地现代农业园区、手工作坊、企业车间等建立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真实的生产劳动场景,了解现代农业科技,学习传统工艺技巧,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二)擦亮志愿服务品牌,弘扬奉献友爱精神。我们以“学习雷锋精神”为引领,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精心培育了“红领巾七色光”小学生志愿服务队和“青团蒲公英”中学生志愿服务团等特色品牌。这些志愿服务团队围绕社区服务、环境保护、扶弱助残、文明宣传等领域,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从清洁社区环境到关爱空巢老人,从交通文明劝导到大型活动保障,处处可见“红马甲”的忙碌身影。据统计,本年度全县各级各类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累计开展活动50余次,参与师生达数千人次,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校园内外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文明浸润无声,德育润物有形。回顾2025年的创建工作,我们深感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是上级部门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县教育工作者辛勤付出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展望未来,XX县教育系统将继续以创建更高水平的文明校园为目标,以培根铸魂为根本使命,以守正创新为不竭动力,以实践育人为重要路径,不断丰富育人载体,夯实文明根基,持续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奋力谱写新时代XX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