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保障他们“舌尖上的安全”,让他们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是关乎千家万户幸福安宁的民生大事,更是衡量我们教育工作乃至社会治理能力的一把重要标尺。我们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实抓细这项工作。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2025年秋季学期学校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回顾春季学期工作,分析研判当前形势,安排部署新学期重点任务。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的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以及区教育体育局、区卫生健康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相关负责同志。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长期奋战在校园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工作一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挑战,清醒认识当前工作形势
今年春季学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区学校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工作总体保持平稳向好态势,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为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区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区教育体育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卫生健康局等部门协同联动,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检查和培训活动,各学校的主体责任意识有所增强,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成绩背后依然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和挑战。平静的水面下,往往暗流涌动。从春季学期联合督导检查和日常监管情况来看,一些深层次、顽固性的问题依然存在,稍有松懈就可能反弹。根据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汇总的数据,我们在春季学期的专项检查中共发现各类问题隐患215项,虽然绝大多数已完成整改,但暴露出的问题性质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具体来看,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原辅材料进出库管理不严,源头风险依然存在。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隐患中,约有35%与此相关。部分学校食堂在食材采购索证索票环节执行不严格,台账记录不完整,甚至存在供应商资质证明过期的现象。在仓储环节,食品储存“离墙离地”规定执行不到位、生熟食品混放、冷藏冷冻设施温度不达标、过期或变质食材清理不及时等问题屡有发生。这些看似“小节”的疏忽,却是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一旦源头失守,后续所有环节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第二,加工操作过程不规范,过程控制存在薄弱环节。这是问题最为集中的领域,占比高达40%左右。一些食堂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操作流程“随心所欲”,比如,未按规定佩戴口罩手套、餐饮具清洗消毒保洁措施落实不到位、食品留样不规范等现象时有发生。更有甚者,个别学校的后厨“三防”设施破损、形同虚设,给食品污染带来了极大的风险。这些问题反映出我们的日常管理还不够精细,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监督还存在盲区。第三,责任体系落实不到位,管理台账记录缺失。约25%的问题出在管理环节。部分学校虽然建立了食品安全制度,但大多“挂在墙上、落在纸上”,未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校长(园长)第一责任人责任落实不到位,食品安全总监、安全员职责不清。日常自查流于形式,检查记录、培训记录、消毒记录等关键台账不完整甚至缺失,导致安全管理无法形成闭环,出现问题难以追溯。这本质上是责任心缺失、作风不实的问题。
---此处隐藏3617字,下载后查看---
首先,部门监管要“攥指成拳”。教育体育局要履行好行业主管责任,加强对学校的日常指导、督促和考核。市场监督管理局要发挥好主力军作用,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要“利剑高悬”,依法严惩,形成强大震慑。要坚持“处罚到人”,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卫生健康局要当好“技术顾问”,为学校提供专业的营养配餐指导、传染病防控知识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服务。三个部门要建立常态化的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通报机制,定期会商解决问题,开展联合执法行动,确保监管不留死角、不存盲区。
其次,学校主体要“守土有责”。各学校要进一步强化阵地意识,把食堂当作最重要的教学场所之一来管理。要主动接受监督,定期举办“食堂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学生代表走进后厨,了解食材来源、加工过程,增强管理的透明度。要善于运用智慧监管平台提供的数据,开展精细化管理,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持续优化服务。
最后,社会共治要“同向发力”。我们要积极引导广大家长深度参与到校园食品安全监督中来。家长委员会要真正发挥作用,在供应商选择、食谱制定、日常监督等环节提出意见建议。同时,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作用,既要大力宣传正面典型,也要适度曝光反面案例,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校园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孩子们的餐盘,牵动着万千家庭的心,承载着国家未来的希望。校园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工作,责任重于泰山,任务没有终点。希望大家以此次会议为新的起点,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共同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校园里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吃得开心!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