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趋势、风险与应对

更新时间:2025-06 来源:网友投稿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时代下,受地缘政治、疫情冲击与多边主义的综合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日益呈现出四大鲜明且相互交织的趋势,深刻影响各国经济的发展路径与竞争格局。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的区域化和俱乐部化。近年来,受地缘政治和逆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国际合作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化和俱乐部化趋势,形成以特定地理区域为中心的合作模式,强调地理邻近性和区域经济的互补性,并且通过签订贸易协定、建立自由贸易区等方式,形成排他性或半排他性的合作圈层①。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政府2025年4月份以来正以关税战为基础,加速推进以美国为首的“全球化2.0”战略构想,其以技术封锁为手段、以供应链重构为核心的单边主义战略布局日益凸显。这种区域化合作在促进内部贸易的同时,间接增加了与区域外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成本,导致全球供应链的延长与延伸,并可能引发全球供应链的重构,甚至可能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利益,破坏全球经济的平衡和稳定。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要环节和关键产品的本土化和近岸化。受疫情冲击的影响,近年来,许多欧美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供应链回归策略,将重要产品的供应链进行本土化和近岸化布局,引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刻调整与重塑②。这一趋势不仅反映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对供应链自主可控性和抗风险能力的迫切需求,还预示着全球生产布局的一次重大转型。这些国家以生产补贴、税收优惠、政府投资和政府采购等手段,推动全球供应链重要环节和关键产品的本土化和近岸化生产。例如,2021年6月,美国发布《重建弹性供应链、重振美国制造业和促进广泛增长报告》,在关键产业和关键环节的供应链中推行“去中国化”战略,推动制造业的实质性回流;2022年8月,美国出台《芯片与科学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进一步体现对本土化生产的坚定支持。产业链供应链本土化和近岸化的发展趋势会引起全球资源分配不均、国际贸易关系紧张等问题。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绿色低碳化和壁垒化。在联合国倡议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加速向绿色低碳化转型,这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然而,欧美等国通过设立碳关税、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和市场准入标准,试图构建绿色贸易壁垒,以推动全球产业链的绿色转型并保护本国产业利益,高昂的绿色低碳技术成本和严格的环保法规,可能成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经济合作的障碍,进一步加剧南北差距。例如,欧盟《新电池法》不仅要求电池制造商对其产品进行碳足迹评估,还设定严格的碳排放限制,为动力电池的出口设置绿色壁垒。欧盟于2023年10月试运行碳边境调节机制,该机制通过引入碳关税等措施,对从第三国进口的产品进行评估,进一步加剧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绿色壁垒化趋势。日本实施碳足迹管理制度,要求产业链供应链中的企业对其产品和服务的碳排放进行核算。

---此处隐藏3859字,下载后查看---

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预警体系,防范断链风险。构建全球智慧供应链监控平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可视化水平。鼓励行业协会与相关智库、机构、供应链管理咨询机构整合先进技术,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建设全球智慧供应链监控平台,实现供应链信息的实时感知、监测和分析。在供应链信息的数字化和自动化管理的基础上,完善产业链供应链中的跨组织连接机制,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可视性和协同性。同时,加强数据隐私和安全保护,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构建健全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与精湛的技术防护屏障,提升供应链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构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风险传播预警模型,减弱风险传导影响。根据产业链供应链的特点和运行规律,构建科学合理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风险传播预警模型,从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韧性、抗风险能力等多个方面减弱风险传导影响。基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数据,构建风险传播模型,模拟风险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传播过程和影响程度。通过模型分析和预测,识别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关键节点和薄弱环节以及风险传播的主要路径和方式。在此基础上,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应对体系,增强供应链韧性。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建设,需建立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提高国内产能备份和技术自主性。要在关键产业领域建立国内产能备份,确保在供应链受到外部冲击时,能够迅速启动备份产能,保障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运行。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将部分产业链关键环节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形成国家战略腹地,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自主可控能力。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开放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并加大力度聚焦高端芯片等重点领域,加快补齐在先进工艺、基础零部件、关键材料等方面的短板,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发挥我国供应链“链主”企业的核心作用,推动上下游企业形成价值共创命运共同体,积极应对贸易战引发的供应链断链风险,形成安全、韧性、可持续的现代供应链体系。

降低产业链供应链路径依赖,积极拓展供应链渠道。这是增强我国经济自主可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关键举措。一方面,要加快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布局的优化,降低路径依赖。坚持开放共赢,在多样化合作中加快“走出去”步伐。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分布,将生产、研发、销售等环节分散到不同地区和国家,以降低对单一地区或国家的依赖,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地域风险。积极调整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建立区域性的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实现供应链的本地化和多元化,抵御“断链”风险和过度依赖风险。另一方面,针对某些关键技术、产品部件供应受阻问题,积极拓展供应链渠道。积极研发替代技术或寻找替代产品,建立供应链的后备来源,拓宽多样化供应商选择,采取多源供应等备链计划,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降低因技术封锁或制裁而导致的供应链风险。同时,开拓新市场和新领域,利用数字化技术优化供应链,通过渠道多元化来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灵活性和竞争力。

健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反制体系,提升标准话语权。加速产业链供应链国际标准研制,提升国际标准话语权,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高度认识产业链供应链标准研制的重要性。国际标准是国际贸易和产业链供应链运行的技术基础,掌握标准话语权有助于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政府或行业协会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产业链供应链标准的研制工作。尽快组建由具备丰富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的行业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组成的标准研制团队,推动重点领域的产业链供应链标准研制与发布。积极参与ISO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活动,加快国内产业链供应链标准的国际化进程,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标准研制工作。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积极争取我国的技术和方案被纳入国际标准体系,加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加强国际贸易解析与反解析能力,丰富产业链供应链反制手段。尽快培养一批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具备数据分析能力的专业人才,加强国际贸易规则研究,深入研究国际贸易规则和相关法律法规,提升国际贸易解析与反解析能力。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国际贸易信息收集与分析体系。在掌握国际贸易动态和趋势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产业链供应链反制策略和手段,丰富产业链供应链反制手段,如贸易救济措施、市场准入限制等,以应对国际贸易中的不公平竞争。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和修改过程,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加强在贸易政策、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沟通与协调,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