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自治区D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六个行动内容:重大项目谋划行动、助企行动、就业促进行动、节水行动、区域合作深化行动、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
第二题:论述题(10分)
论述:中央八项规定第一项要求就是改进调查研究。
明确:中央局全体同志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众座谈,多同干部谈心,多商量讨论,多解剖典型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不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摆放花草,不安排宴请。
---此处隐藏6199字,下载后查看---
掌握群众语言这把“金钥匙”开启干群关系“心门”
强调:“要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法开展工作,提高群众思想觉悟,让他们心热起来、行动起来。”群众语言是D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作为通辽市年轻干部掌握好群众语言这把“金钥匙”,才能开启与群众沟通的“心门”,更好地服务群众,推动工作开展。
一、以“心”换“心”,筑牢群众语言根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年轻干部要深刻认识到群众语言的重要性,从内心深处尊重群众、贴近群众,才能真正掌握群众语言。一是涵养为民情怀,厚植“枝叶关情”的服务意识。把群众当亲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如通辽市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年轻干部只有带着对群众生活环境改善的关切之心,才能用群众易懂的话语宣传政策,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二是放下“架子”,秉持“俯身求教”的谦逊态度。摒弃高高在上的姿态,主动深入群众。在调研产业发展时,向种植养殖大户虚心请教,以平等姿态交流,才能学到群众语言的精髓。三是增强责任担当,树立“实干兴邦”的务实作风。将掌握群众语言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为群众办实事中锤炼语言能力。在落实惠民政策时,用群众语言把政策讲清楚,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二、多“听”多“学”,丰富群众语言储备。群众语言来源于生活,年轻干部要深入群众生活,广泛倾听、积极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宝库。一是倾听群众声音,收集“原汁原味”的民间话语。走进通辽市的乡村牧区,与农牧民围坐在一起,倾听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家常话、土味话,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积累生动鲜活的语言素材。二是学习地方方言,融入“本土特色”的交流方式。通辽市民族众多,方言丰富。年轻干部要学习蒙汉等各民族方言,在与群众交流中自然运用,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像在蒙古族聚居区,学会用蒙语打招呼、交流,能迅速赢得群众好感。三是钻研政策法规,转化“官方表述”为通俗表达。将晦涩的政策法规转化为群众能听懂的大白话。在宣传医保政策时,把专业术语用“看病能报多少钱”等通俗语言解释,让群众一听就明白。
三、常“用”常“新”,提升群众语言实效。掌握群众语言关键在运用,年轻干部要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创新,提高沟通效果。一是在日常交流中“勤用”,打造“亲民形象”。无论是在集市上、村委会,还是村民家中,都用群众语言与群众唠家常、谈发展,让群众感受到干部的亲近。二是在工作推进中“善用”,助力“工作落实”。在推动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等工作时,用群众语言讲清利益关系、发展前景,赢得群众支持。如在推广特色种植产业时,用“种这个能多赚多少钱”等话语激发群众积极性。三是在时代发展中“创新”,注入“新鲜活力”。结合网络热词、新的传播形式创新群众语言。利用短视频平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政策、展示工作成果,让群众语言紧跟时代步伐,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群众语言是年轻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有力武器。年轻干部要用心掌握这把“金钥匙”,在通辽这片热土上,用群众语言架起与群众沟通的桥梁,为通辽地区发展凝聚强大合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书写为民服务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