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铸魂 聚力兴业——某某县工业园区党建特色品牌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更新时间:2025-07 来源:网友投稿

一、从“组织覆盖”到“根系深扎”——筑牢“红色堡垒”的硬底盘

初到园区时,企业“重经营、轻党建”、党组织“建而不活”、党员“隐而不显”是普遍现象。一家规上企业的老总曾直言:“王主任,机器一响,黄金万两。党建能帮咱多接订单吗?”这话像根刺,扎得我生疼,也让我清醒:党建若与发展“两张皮”,再好的牌子也是空架子!

“支部建在链上,服务沉到心上”成了破局第一步。我们摒弃“一刀切”模式,按产业关联、地域相邻原则,将园区划分为3大党建片区、8个网格,组建“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3个产业链联合党委。数据是底气:两年内,新建非公企业党支部42个,覆盖企业从35家增至89家,党员人数从187人发展到516人。“车间党小组”“项目攻坚党小组”如雨后春笋,在机台旁、实验室里扎下了根。

“红色管家”制度是关键一招。我们选派32名退二线科级干部、优秀年轻党员担任“党建指导员”,每人包联5-8家企业。老同志有经验、有威望,年轻人有冲劲、懂技术。比如退休老局长李卫国,顶着酷暑帮“宏远精密”协调用地审批,企业老板感慨:“这‘红管家’比自家亲戚还上心!”党建指导员不仅是政策“宣传员”,更是难题“拆弹手”。两年来累计解决企业用工、融资、审批等难题217件,党员成为企业最信赖的“自己人”。

---此处隐藏2525字,下载后查看---

(三)党建与治理融合,织密“一张网”

推动企业党组织与社区、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在安全生产、环保监督、公益慈善中发挥引领作用,让工业园区成为有温度、有担当的“责任共同体”。

同志们:

园区党建,不是悬挂的“奖牌”,而是轰鸣的“引擎”;不是精致的“花瓶”,而是肥沃的“土壤”。它体现在凌晨巡检的党员安全帽上,闪耀在技术攻关的党员笔记本里,融化在职工食堂的一碗热汤中。我们相信,当每一名党员都成为一面旗帜,每一个支部都成为一个堡垒,党建就能从“政治优势”转化为园区最硬核的“发展优势”!

这条路,我们才刚刚启程,但方向已然清晰:以匠心铸党建之魂,以党建聚兴业之力,让党旗在某某县工业园区的热土上,永远猎猎飘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