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法院庭长在全省法院人民法庭业务骨干培训班上的交流发言

更新时间:2025-07 来源:网友投稿

*县人民法院*人民法庭位于*县木耳镇*村,管辖木耳镇、纳浪镇辖区内的一审民商事案件。辖区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下辖18个行政村,73个村民小组,辖区人口约1.9万余人。自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以来,*法庭广泛推广“在哪办案,就在哪普法”“你若来不了,我就上门去”“农忙夜间法庭”等工作方法,贴身贴心为人民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无远弗届,穷山距海——*法庭把法庭搬到了群众家里”“牧场夜灯下的促膝长谈”等典型案例被新华网、人民法院报、陇原剑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2023年*法庭以藏汉双语化解纠纷为素材,由省高院融媒体中心拍成诉源治理纪录片《犏牛回家》,在甘肃卫视“法治伴你行”栏目宣传推广。2024年*法庭被省委政法委表扬为“全省新时代枫桥式基层单位”。

一、激活党建红色引擎,凝聚争创强劲合力

一是聚焦政治理论学习,培育忠诚履职队伍。坚持“支部建在法庭”,把党建引领贯穿人民法庭工作全过程、各环节。组织法庭干警学习原著原文,积极参加县院理论培训、主题党日活动和支部党员讨论交流,深学细悟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决策部署。

二是紧扣主题教育学习,加强纪律作风建设。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持续开展司法作风问题自查整改,学习违纪违法典型案例,举一反三开展检视剖析,全面检查各个工作环节中存在的司法作风问题,将改进司法作风、规范司法行为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

三是发挥基层网格作用,开展党建共治活动。认真学习总书记关于“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及新时代“枫桥经验”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注重发挥基层网格的党建引领作用,依托“博峪衙门”红色资源,将党日活动与志愿服务、法治宣传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党建联社区,法官进网格”活动。

---此处隐藏1956字,下载后查看---

一是融入网格,共防共治开展诉源治理。*法庭构建“基层法庭—乡镇审务站—法官便民联系点—人民调解员”四位一体便民服务体系,以村子为网格邀请“网格调解员”15名,充分利用“网格员”人熟、地熟、事熟的资源优势,以“家门口的调解室”释法说理,以“家门口的信息员”助力执行,积极发挥入户调解优势,深入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和面对面调解12场次,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发现、就地调处、就地化解。二是拓展外延,加强社会风险研判预警。结合“群众工作五个全覆盖”工作,加强与村委、镇政府的沟通联系,深入开展主动创稳及矛盾风险化解专项治理行动,对审判执行、涉诉信访中存在的普遍性、趋势性社会问题,通过研究报告、司法建议等形式,及时反馈给党委政府作为决策参考。切实发挥起命案防治、综合协调、定分止争、修复关系、宣传教育、惩戒警示、社会和谐发展等综合治理功能。

三是精准指导,全面提升调解工作效能。全面落实省委政法委《关于全面推进诉调对接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大诉前分流和非诉讼矛盾纠纷化解引导力度,做实人民调解+司法确认+审判兜底。通过组织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庭审观摩,开展基层调解员专业化培训,对基层调解员进行“面对面”答疑解惑,“手帮手”指导服务,使得矛盾化解更加精准高效,调解工作更加合法合规。

四、落实便民服务举措,践行公正司法为民

一是数字赋能,智慧法庭建设提质增效。配备了高标准数字化审判庭,有效整合线上线下解纷力量,在线开展化解、调解、司法确认等工作,同步实现了庭审直播、在线诉讼、远程送达等功能,提升了基层法庭科技化办公条件,助力了基层法庭审判能力现代化,基本上实现了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的新格局。二是浇花育人,法治教育基地守护青苗。挂牌成立“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统筹推进未成年司法保护和犯罪预防,以“请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奔赴的方式,在木耳镇、纳浪镇开展“法官妈妈抱抱你”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并常态化开展庭审观摩、模拟法庭、“开学第一课”等法治教育30场次,以法为盾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多措并举筑起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屏障。

三是法旅融合,优化县域法治营商环境。依托地处大峪沟4A级景区入口优势,打造专业旅游法庭,集中受理县域范围内涉及旅游纠纷的一审民事案件,走出一条“文旅兴县,法治同行”特色法庭建设之路。不断深化“法庭+”司法联动模式,畅通旅游纠纷调处绿色通道,提供全链条便民诉讼服务,快立、快调、快审、快结旅游纠纷5件,为打造秘境*县域旅游品牌,建设甘南州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有力护航。“小法庭,大作为”,*人民法庭将持续深化“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工作,努力服务人民群众高质量生活需要,主动延伸为民服务触角,以具体个案公正保证人民法庭司法公正,以跋山涉水、如我在诉的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纵深发展。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