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好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专项报告的有关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X率市人大财经委、常委会预算工委及市自然资源局负责同志赴X区、X县、X县、X市开展实地调研,并召开了市直座谈会,听取了有关部门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湿地资源、自然保护地资源。截止2024年末,全市土地总面积3410.55万亩,其中:耕地657.5万亩,林地1986.07万亩,城镇用地60.2万亩,村庄用地156.76万亩,水域、湿地及水利设施用地345.32万亩,其他各类用地370.84万亩。全市已发现矿产79种,查明资源储量75种,其中:黑滑石保有资源储量1.96亿吨,居亚洲第一;蛇纹石保有资源储量4.49亿吨,居全省第一。全市森林面积131.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1.16%,活立木总蓄积量8045.6万立方米,乔木林每公顷蓄积为74.7立方米。全市水资源总量358.1亿立方米,比2023年增加57.2%,比多年均值增加45.8%。全市湿地面积总计336.88万亩。自然保护地69处,批复总面积710.4万亩,扣除交叉重叠后总面积403.92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1.81%。近年来,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工作,坚持以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省委和市委工作要求,从夯实生态底线、统筹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一)强化资源保护,有效夯实生态底线。严格耕地保护,建立耕地储备机制。全年新增入库耕地数量4.27万亩,新增水田规模4.74万亩(主要为旱地提升改造为水田),划定补充耕地储备区42.1万亩。X县纳入全省第一批耕地“山上”换“山下”试点。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矿山生态修复亮点突出,2024年度修复废弃矿山面积0.12万亩,完成修复总面积4.12万亩,建成省级以上绿色矿山31座,X流域矿山生态修复入选国家示范工程;X、X入选国家废弃矿山、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央视专题报道我市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经验。
(二)强化规划管控,有效提升利用效率。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逐步完善。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1021个村庄规划初步成果编制完成,“一张图”系统获全国2024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铜奖。生态价值转化取得突破。大坳水库自然资源资产出让23.5亿元,万年“湿地资源运营中心”交易湿地指标3笔、交易金额2442.3万元,X市第一单(X区)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交易在X完成签约、交易金额612万元。绿色金融改革不断推进,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1.14%,在全省率先出台《X银行公益林(天然商品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积极推动“节水贷”工作落地,全市共签约“节水贷”11笔、发放贷款4453万元。
---此处隐藏2738字,下载后查看---
三、意见建议
(一)提高政治站位,筑牢生态保护红线。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牢牢守住全市641.66万亩耕地保护目标和571.3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底线。建立约束机制,将“非农化”“非粮化”耕地规模与稳定利用耕地净增加量挂钩,强化占补平衡过程管控。完善补偿机制,提高耕地保护补偿标准。严格落实新修订的《X市国土空间规划条例》和即将出台的《X市矿山生态修复条例》,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加快推进废弃矿山修复示范工程,加强对生态保护红线内违法行为的监督。
(二)深化市场改革,推进资源价值实现。构建生态产品交易体系,加快建成市级生态资源交易平台,整合林业碳汇、湿地指标、水土保持成果等交易品类。推广婺源自然保护地地役权、弋阳雷竹收益权证等模式,逐步扩大交易规模。推进矿产资源集约化开发,制定黑滑石、锂矿等专项规划,推进矿产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支持优质矿产项目建设产业园。鼓励支持国有平台、大型矿山对小型矿山整合,提升矿山集约化、规模化水平。
(三)强化要素保障,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完善“增存挂钩”指标配置机制,优先保障重大产业项目用地需求,优化土地供应结构方式,充分研判市场需求并精准投放,对重大项目、民生项目等用地优先供应、应保尽保。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保障乡村产业用地需求。深入推进存量用地提质增效,加大批而未用、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消化处置力度。积极申报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统筹推进申报专项债地块逐宗收储、净地入库。
(四)夯实管理基础,提升资产治理效能。建立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报表体系,根据资产清查结果,明晰全市自然资产底数。建立统一确权登记体系,完成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确权,明确产权归属。完善统计核算制度,统一分类标准与计量方法,定期发布资产负债表。健全部门协同机制,打通数据共享渠道,尽快打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公安等部门数据接口,建立部门协同监管和治理模式,形成监管合力。着力实现资源保护精细化、价值转化高效化、要素保障精准化,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贡献X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