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基层统计工作的实践者,我深知统计数据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温度计”和“指挥棒”。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统计数据质量的要求愈发严格,但基层统计造假现象仍时有发生,甚至呈现出隐蔽化、技术化新特点。通过参加此次专题研讨,结合我县统计工作实际,我深刻认识到防治统计造假不仅是业务问题,更是政治任务,必须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和“绣花功夫”的精细,筑牢县域统计数据质量的“铜墙铁壁”。现将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一、以“政治三力”为引领,校准防治统计造假的“定盘星”
(一)提高政治判断力,认清统计造假的本质危害。统计数据失真看似是数字游戏,实则是政治生态的“污染源”。某县曾因虚报工业增加值导致上级误判经济形势,盲目追加投资,最终造成资源浪费;某镇为完成考核任务,要求企业虚报农民收入,导致惠农政策偏离实际需求。这些案例警示我们,统计造假不仅误导决策,更损害政府公信力,动摇党的执政根基。作为基层统计干部,必须始终牢记“统计数据是公共产品,真实准确是政治要求”,把防治造假作为检验“四个意识”的经验交流。
(二)提高政治领悟力,把握防治造假的核心要义。总书记强调,“要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确保统计资料真实准确”。这一重要论述为基层统计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体会到,防治统计造假不是“一阵风”,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持久战”;不是“独角戏”,而是需要多方协同的“大合唱”。必须摒弃“应付检查”“过关就行”的侥幸心理,树立“数据质量无小事”的底线思维,将真实统计作为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具体行动。
(三)提高政治执行力,扛起防治造假的主体责任。作为县统计局分管负责人,我深刻认识到“责任不落实,数据难真实”。近年来,我县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机制,将统计法治纳入县委巡察内容,对数据异常的乡镇实行“三色预警”。2025年上半年,因某镇连续两个月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异常,县委对镇长进行约谈,并扣减年度考核分值。这让我体会到,只有将责任压力传导到“神经末梢”,才能让“不敢假、不能假、不想假”成为行动自觉。
二、以“问题导向”为突破,深挖基层统计造假的“病灶源”
---此处隐藏1775字,下载后查看---
(三)锻造队伍“硬实力”,让造假者“不想假”。一是实施“能力提升工程”。开展“统计法治大讲堂”,2025年培训基层统计人员122人次,重点加强统计法、数据核查实务培训。二是健全激励机制。对连续三年数据质量优秀的乡镇给予经费倾斜,对发现重大造假线索的个人予以表彰。去年,我县对2名优秀统计员授予“金数据奖”。三是推行“师徒结对”模式。安排业务骨干与新入职人员“一对一”帮扶,快速提升实战能力。(四)构建共治“大格局”,让造假者“无处假”。一是深化部门协作。与审计、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2025年通过跨部门联合核查发现统计违法案件1起。二是畅通监督渠道。设立统计违法举报平台,对实名举报实行“100%核查、100%反馈”,受理群众举报线索5条,查实率达80%。三是培育统计诚信文化。开展“统计法治进企业”活动,将统计法纳入企业负责人培训课程。建立统计信用红黑名单制度,对诚信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对失信企业实施联合惩戒。
四、以“久久为功”为信念,打好防治统计造假的“持久战”
(一)推动统计立法与改革同步。建议上级部门加快修订《统计法实施条例》,将电子统计台账、区块链存证等创新实践上升为法律制度。同时,探索建立乡镇统计机构垂直管理试点,减少行政干预。我县已制定《乡镇统计工作规范》,明确统计站人员编制、经费保障标准,力争年内实现“人财物”独立。
(二)构建智慧监督体系。计划投资200万元建设全县统计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采集、审核、分析全流程智能化。开发统计造假智能识别模型,对逻辑矛盾、趋势异常、关联异常等风险点实时预警。2026年,我县将在工业、投资领域开展试点,力争3年内覆盖全部统计专业。(三)培育统计诚信生态。开展“统计诚信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对诚信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项目申报支持。建立统计信用修复机制,对失信企业通过整改培训、数据复核等方式恢复信用。
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防治统计造假是必须坚守的底线。作为基层统计干部,我将以本次研讨为契机,以更强的责任担当、更实的工作举措、更严的纪律作风,坚决守住统计数据质量生命线。我坚信,只要我们始终保持“真实统计、科学统计、依法统计”的初心,就一定能以高质量统计数据服务县域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