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联建赋能强治理,边界协同破困局

更新时间:2025-07 来源:网友投稿

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区域交流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边界地区的治理问题逐渐凸显。由于行政区划的限制,不同地区在政策制定、资源分配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边界地区常常面临着协同发展困难、矛盾纠纷频发等一系列问题。此时,党建引领下的“联建赋能强治理,边界协同破困局”模式应运而生,它以党组织为核心纽带,将不同行政区域的力量整合起来,为解决边界地区的复杂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边界地区治理困局剖析

(一)行政壁垒阻碍协同发展

不同行政区域的政府在制定政策和规划时,往往以本地区的利益为出发点,缺乏对边界地区整体发展的统筹考量。这就导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边界地区的道路、水电等设施可能存在衔接不畅的问题,影响了区域间的互联互通。例如,一条横跨两个地区的河流,由于上下游分属不同行政区,在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上缺乏统一规划,使得水质治理难度加大,水利设施建设也难以协调推进。

(二)资源分配不均制约发展

---此处隐藏4352字,下载后查看---

五、典型案例分析

(一)长三角地区党建引领区域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在党建引领边界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建立长三角区域党建合作机制,加强了三省一市党组织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各地党组织引导企业加强合作,实现了产业链的上下游对接和资源共享。例如,上海发挥金融、科技等优势,为周边地区提供服务和支持;江苏、浙江和安徽则发挥制造业和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了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在生态环保方面,共同制定区域环境治理标准,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二)京津冀地区党建推动协同发展

在产业转移方面,北京的党组织引导企业向天津、河北等地转移,带动了当地产业升级与经济活力提升。通过搭建跨区域产业协作平台,推动形成“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河北制造”的产业链协同模式,既助力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又让天津的高端制造、河北的产业园区获得优质项目注入。例如,北京亦庄开发区与河北曹妃甸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推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式转移,使当地就业岗位大幅增加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实现了“疏解—承接—共赢”的良性循环。此外,党组织还牵头建立跨区域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北京科研人才、企业家到津冀地区创新创业,为产业转移提供智力支撑,让产业转移不仅是产能的迁移,更成为带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