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齐聚在这里,共同迎接中国GCD成立104周年的重要时刻。首先,我谨代表镇党委、政府,向在座的各位党员同志致以最诚挚的节日问候!104年前,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火种;104年来,我们党从50多名党员的小党,成长为拥有98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104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更需要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以“朴实心”守“为民志”,以“踏实劲”干“实在事”,做一名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的基层GCD员。
今天这堂党课,我不想照本宣科说“大道理”,想和大家聊聊三个“最朴实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现在在哪里?我们要往哪里去?
第一个问题:我们从哪里来?——读懂“红船”里的初心,才能守好脚下的土地
去年冬天,我去镇里的老党员张大爷家走访。83岁的他翻出一个褪色的布包,里面是1972年他入党时的《入党志愿书》,字迹已经模糊,但最后一句“我是农民的儿子,要为村里的穷日子拼一辈子”却清晰如新。张大爷说:“那时候入党,不为别的,就想让乡亲们吃上饱饭、住上砖房。”
这让我想起,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写在旗帜上。革命战争年代,300多万名党员牺牲,平均年龄不到29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焦裕禄在兰考治沙累倒,王进喜“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改革开放后,“太行新愚公”李保国35年扎根山区,让140万亩荒山披绿;脱贫攻坚阶段,300多万名驻村干部吃住在村,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
---此处隐藏2649字,下载后查看---
第三,做“风气的引领者”,把规矩立在群众心头上。
农村要发展,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党员要带头反对大操大办、封建迷信,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比如,村里的“红白理事会”由党员任组长,制定“菜单标准”“随礼限额”;党员家庭要带头评“美丽庭院”“文明家庭”,让“讲文明、树新风”从“要求”变成“习惯”。同志们,104年前,一群平均年龄28岁的年轻人,在动荡中选择了“为大多数人谋幸福”;今天,我们这一代农村党员,同样要在平凡中选择“为乡亲们谋福祉”。
最后,我想用老支书张大爷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党员的‘党’字,上面是‘小’,下面是‘儿’——我们是人民的‘小儿’,要一辈子为‘家里’操心、为‘家人’奋斗。”
愿我们都能做这样的“小儿”,用一辈子的忠诚和担当,让党旗在乡村振兴的土地上永远鲜艳!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