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从严治党,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党的自我革新、自我完善,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必由之路。在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伟大征程中,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职责。高校教师的作风建设,不仅关乎个人职业素养的提升,更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塑造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形象的关键所在。以作风建设深耕使命初心,既是落实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必然要求。通过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结合高校教师工作实际,我对作风建设与使命初心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一、深刻把握作风建设与使命初心的辩证关系
(一)作风建设乃坚守使命初心之重要保障。高校教师之使命初心,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具备家国情怀、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之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教育力量。优良作风,实为实现此一使命之坚实基础。从思想作风来看,唯有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以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工作作风方面,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态度是确保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可靠性的关键。如果教师存在敷衍塞责、急功近利的不良作风,不仅会影响知识传授的准确性,更会在学生心中种下浮躁的种子,背离教育的本质。朱自清、闻一多等杰出学者,在物质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守教育岗位,以高尚的师德师风影响和教育学生,孕育出众多国家栋梁。这种精神代代相传,激励我们深刻认识到优良作风对于凝聚集体力量、确保使命和初心得以贯彻执行的重要性。
(二)使命初心为作风建设指明方向。高校教师的使命初心犹如灯塔,为作风建设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当教师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时,就会自觉在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会主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在教育教学中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工作中,会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科研水平,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和发展条件;在日常生活中,会注重自身言行举止,以良好的道德风范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当前高校教师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此处隐藏2460字,下载后查看---
三、以作风建设深耕使命初心的实践路径
(一)坚定不移地加强思想建设,巩固和加强理想信念的根基。首一是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高等院校应将政治理论学习作为教师培训的关键组成部分,制定全面的学习规划,组织教师深入研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以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通过集中学习、专题研讨、线上学习等多种方式,引导教师深刻领会“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从而增强其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等,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深入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认真观看革命题材影片、积极邀请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等方式,使教师队伍在沉浸式学习的氛围中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将教育报国的初心融入血脉,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三是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必须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设计、课堂讲授、实践教学等关键环节,要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科学精神等内容,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以良好的思想作风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锻造优良工作作风,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大力弘扬严谨治学的精神。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学术观念,坚持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原则,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教学领域,教师应精心准备课程,创新教学手段,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致力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科研方面,要恪守学术规范,坚决杜绝学术不端行为,以扎实的研究成果促进学科进步。高校可建立健全学术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开展原创性、高质量的研究,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二是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担当。在教育战线上的全体教师,无论是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还是肩负管理职责的同志,都必须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始终坚持以学生和教师的合理需求为工作导向。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应致力于简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能,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和科研探索创造更加便捷的条件。教师同志要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主动关心和爱护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助力学生克服实际问题,确保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教师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将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三是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高校要完善教师工作作风考核评价体系,将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师德表现、服务态度等纳入考核内容,定期对教师进行全面考核。加强对教师工作过程的监督,通过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同行评议等方式,及时发现和纠正教师工作作风中存在的问题。对考核优秀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违反作风建设要求的教师进行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三)涵养生活作风,树立良好师德形象。一是加强师德师风教育。高校要将师德师风教育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师德专题培训、师德标兵评选、师德典型事迹宣讲等活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操守。组织教师学习《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文件精神,明确师德底线和行为规范,让教师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做到言传身教。二是加强教师个人修养。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培育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坚决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蚀。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言行举止,做到以身作则,树立师表形象。妥善处理与同事、学生、家长的关系,积极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三是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崇尚师德、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校园网等多种渠道,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作风建设是永恒之课题,深入挖掘使命初心,是高校教师肩负的神圣职责。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高校教师必须深刻领会作风建设的重大意义,自觉主动地加强思想、工作及生活作风建设,将使命初心具体化为实际行动,以优良的作风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唯有每一名高校教师坚守初心、锤炼作风,方能汇聚成推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磅礴力量,共同书写新时代高校教育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