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失真背后的政治沉疴——云南曲靖统计造假案警示录

更新时间:2025-08 来源:网友投稿

云南曲靖市统计造假案例触目惊心。在这个西南部重要工业城市,统计造假已不是个别干部的行为失范,而是形成了上下联动、系统作假的污染链条。2022年6月,国家统计局执法检查发现,曲靖市及其所辖麒麟区、沾益区、马龙区、经开区等地普遍存在统计造假问题,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严重失实。这个案例赤裸裸地暴露出一些地方政治生态持续恶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的沉疴痼疾。

一、造假手法:从数字注水到系统造假

曲靖市的统计造假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数字编造,呈现出系统性、多样化的特征。从披露的案情看,主要存在四种造假手法:一是"无中生有型"造假,将未开工项目虚报为已开工,凭空捏造投资数据;二是"偷梁换柱型"造假,将非投资项目包装为投资项目;三是"以少充多型"造假,成倍虚报项目投资额;四是"移花接木型"造假,将一个项目重复上报至多个地区统计。这些造假行为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造假"闭环"。

值得警惕的是,这些造假行为并非基层统计人员可以独立完成,而是需要发改、工信、住建等多个部门的配合,甚至需要上级领导的默许或授意。比如某工业园区在2021年前三季度累计虚报工业总产值42.7亿元,虚报比例高达58.6%。如此大面积的造假必然是通过行政力量组织实施的,反映出当地政治生态的严重问题。

二、病灶溯源:畸形的政绩观与扭曲的政治生态

统计造假的背后是曲靖市政治生态的持续恶化。调查发现,当地一些领导干部政绩观严重扭曲,在GDP至上的错误导向下,把统计数据当作谋求个人升迁的"垫脚石"。原市委书记李某为追求政绩排名,授意有关部门虚报经济数据;统计部门负责人不仅不依法履职,反而迎合领导意图,指使基层单位造假。这种上下勾连、互有默契的集体造假行为,已然成为当地政治生态中的"潜规则"。

---此处隐藏1038字,下载后查看---

更为深远的影响是对政治生态的破坏。"数字造假"如同"政治雾霾",腐蚀着干部队伍的诚信基础,瓦解了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当造假成为常态,求真务实者反而被视为异类,这种价值颠倒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基础。有研究显示,统计造假严重的地区,往往也是腐败问题多发地区,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四、系统施治:重构统计生态的路径思考

曲靖案例警示我们,根治统计造假需要系统施治,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当前亟需从四个方面构建防范体系:一是完善统计法治,加大统计执法力度,让《统计法》真正"长牙齿";二是改革考核机制,破除"唯GDP论",建立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体系;三是强化技术防控,推进统计工作数字化,利用大数据实现全流程监控;四是培育统计文化,在全社会树立"真实统计光荣、虚假统计可耻"的价值导向。

统计是政治生态的晴雨表。曲靖案例告诉我们,整顿统计秩序必须与净化政治生态同步推进。一方面要严肃查处造假案件,形成强大震慑;另一方面要深化政治建设,树立正确政绩观,营造鼓励讲真话、办实事的制度环境。只有标本兼治,才能防止"水过地皮湿"式的整改,实现政治生态的根本好转。

真实的统计是科学决策的基础,是政治清明的体现。曲靖的教训昭示我们:当数字成为政绩道具,发展就会步入歧途;当造假成为官场文化,政治生态就会持续恶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挤掉统计数据的"水分",夯实治国理政的"根基"。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牢记:真的数据未必带来好看的排名,但必定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假的政绩也许能赢得一时的掌声,但终将付出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