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拓宽源头活水,精准识别“选好苗”。坚持多措并举,建强年轻干部“蓄水池”。一是严把入口,畅通来源渠道。紧扣区域发展现实需求和长远规划,科学研判干部队伍结构缺口,稳步提升选调生、公务员、到村(社区)工作大学生招录数量,今年累计招录公务员(含选调生)118名、到村(社区)工作大学生328名,年轻化水平显著提升。聚焦高端紧缺,积极引进“双一流”高校及区域发展急需紧缺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和高层次人才,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储备专业人才力量。强化初任考察,将新录用干部作为重点识别群体,通过入职座谈、日常谈心谈话、安排参与重点项目或中心工作等方式在入职初期重点观察其素质、适应力与潜力,确保好苗子“选得准、起好步”。二是健全机制,注重多维识别。打破“不换届不考察”“不提拔不考察”的思维定式,构建常态化立体识别网。充分利用党内集中教育、巡视巡察、年度考核、任期考核、专题培训、重大督查调研等契机,在政治考验、工作检验、学习研讨中观察识别优秀年轻干部。注重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乡村全面振兴、基层治理等重大任务、艰苦复杂一线,多维度考察年轻干部在关键时刻的政治立场、担当精神、能力实效。注重把功夫下在平常,综合运用谈心谈话、列席会议、实地走访、听取服务对象意见等多种方式,近距离、有原则地接触干部,全面掌握其政治品行、道德品质、专业素养、作风表现,及时发现那些默默奉献、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年轻干部。三是动态管理,建强后备梯队。建立并定期更新区级优秀年轻干部库,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对照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突出政治素质考察的核心地位,通过单位推荐、组织考察、比选研究,优中选优确定入库人选。同步结合年度考核、专项考察、一线表现等定期分析。对表现优异者重点关注培养,对状态滑坡、出现苗头性问题或不再符合条件的,及时动态调整出库,确保后备队伍始终保持生机活力。目前,在库优秀年轻干部196人,涵盖各领域、各层级。
(二)强化系统培育,精耕细作“育壮苗”。遵循“壮苗强骨”规律,坚持理论武装与实践锻炼并重,为年轻干部健康成长培根固土、修枝壮骨。一是强化理论武装。坚持把政治训练贯穿年轻干部成长全周期。每年举办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班,确保区管优秀年轻干部每3年至少参加一次为期不少于一周的脱产政治训练。已连续十年举办优秀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每年1期,每期30天),累计从全区精选500余名优秀学员进行全脱产、封闭式培训。二是做实跟踪管理。根据年轻干部特点、潜力及发展需求,“一人一策”个性化明确阶段管理目标与路径。通过谈心谈话、工作汇报、导师反馈等,实时掌握其在思想动态、理论学习、德才表现、实践成效、廉洁自律等方面的情况,并将跟踪结果作为培养使用、评优评先、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三是深化实践磨炼。坚持把实践作为最好课堂、最厚沃土。有计划地将年轻干部放到基层一线、重大任务、重点工作和关键岗位经受锻炼,让其在直面群众、解决具体问题中锤炼党性、增长才干。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对扎实历练、表现突出、潜力大的干部,及时放到更高更关键岗位进行交流、压担考验。
(三)坚持严管厚爱,悉心护航“管护苗”。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加强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帮助年轻干部扣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护航健康成长、行稳致远。一是固本培元,健全制度体系。立足区域实际,系统构建年轻干部培养管理使用制度体系。出台并严格执行《选调生培养管理使用实施办法(试行)》《到村(社区)工作大学生培养管理使用实施办法(试行)》等专项制度,为不同类型年轻干部的成长提供清晰路径和制度保障。全面推行成长导师制,由单位经验丰富的党组织书记、领导班子成员、业务骨干等担任导师,对年轻干部特别是新录用人员、选调生、到村(社区)工作大学生等开展“一对一”或“多对一”精准帮带,在思想引导、业务传授、作风养成、心理疏导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指导。二是严管厚爱,织密监督网络。健全完善集培养教育、实践锻炼、考核评价与监督约束于一体的综合管理体系,织密年轻干部健康成长“安全防护网”。深化与区纪检监察、政法、公安、信访等部门的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定期沟通信息、分析研判年轻干部队伍状况,重点关注年轻干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重大风险防范、廉洁自律等方面的表现。加强“八小时内外”监督管理,通过家访、社区走访、了解社交圈等方式,延伸监督触角。三是压实责任,筑牢廉洁底线。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党组)抓年轻干部教育管理监督的主体责任,特别是“一把手”第一责任人责任。常态化开展党章党规党纪、宪法法律法规学习教育,引导年轻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精准实施关爱谈话、提醒谈话、诫勉谈话,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提醒、早纠正,确保干部队伍源头活水始终清澈纯净。
---此处隐藏1906字,下载后查看---
(四)破除选用壁垒,适时大胆“用好苗”。坚持“使用就是最好的培养”,鲜明树立“选正派的人、选干事的人、选合适的人、选社会公认的人”的用人导向,破除障碍,畅通路径,让优秀年轻干部用当其时、用当其位、用其所长。一是鲜明用人导向,确保选配质量。强化导向引领。细化落实年轻干部配备的目标要求和具体措施,实行总量调控与结构性要求相结合。严把人选政治关、能力关、实绩关、廉洁关,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基层的导向,大力选拔那些在关键时刻豁得出去、重大任务面前顶得上去、艰苦岗位上默默奉献、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口碑好的优秀年轻干部,坚决防止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注重分析岗位需求与干部特长的匹配度,实现干部能力特长与岗位职责要求的最佳结合。二是完善调控机制,精准科学配备。加强前瞻研判,区分乡镇、街道、区直单位(部门)等不同类型领导班子特点,定期分析班子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能力结构现状及未来需求,超前研判年轻干部缺口,全面掌握配备进度与后备储备情况。实施分类调整,将年龄老化、结构不优的班子作为选配重点,分类分批制定调整方案,有计划地补充优秀年轻干部。创新解决路径,针对区直单位班子老化问题,综合运用职务与职级并行政策,组织部门逐一约谈近三年将要退休的实职领导干部,充分沟通了解其退出意愿。对自愿提前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后续在符合条件时优先考虑晋升职级,既落实了关心关爱政策,又为优秀年轻干部干事创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优化选用路径,大胆适时任用。将优秀年轻干部的选拔使用有机嵌入干部工作全局,通盘考虑、整体推进。对政治素质好、工作表现突出、经过扎实历练、实践证明确实优秀的年轻干部,看准了就大胆使用,在坚持严的标准的前提下,必要时打破壁垒,缩短成长周期。建立健全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对提拔或重用后实践证明不适应、不胜任现职的年轻干部,及时进行调整,畅通“下”的渠道,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大力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进入科级领导干部队伍,今年,累计提拔使用35岁以下年轻干部96人(占同期新提拔干部总数的29.3%),有效优化了班子结构,激发了队伍活力。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着力优化队伍结构。实施“源头活水”工程,结合我市实际需求,统筹公务员招录、事业编招聘和选调生分配,确保每年新增干部中35岁以下占比不低于60%,并优先补充农业、规划、社会治理等紧缺专业人才。同时建立“老带新”结对机制,组织经验丰富的干部与新入职人员定向帮扶,既缓解青黄不接问题,又促进经验传承。针对偏远乡镇,探索跨区域轮岗交流制度,通过补贴倾斜和晋升优先等政策激励干部扎根基层。
(二)持续强化能力培养。围绕“实战化培训”开展能力提升工程,联合党校、职业院校开发“乡村振兴”专题课程,每年组织不少于80学时的集中培训,内容涵盖产业发展、矛盾调解、新媒体运用等实用技能。推行“一线练兵”模式,安排干部参与重点项目攻坚、信访接待等实践锻炼,并建立“导师库”提供个性化指导。此外,试点数字化学习平台,通过在线课程、案例研讨等方式实现碎片化学习,解决工学矛盾问题。
(三)不断完善考核激励体系。聚焦“差异化评价”,建立“基础指标+特色指标”双维度考核标准,根据我市发展定位科学设置特色指标,实行“季度评星、年度定档”动态管理,考核结果与绩效奖金、职级晋升、评优评先直接挂钩。同步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对因改革创新出现的非原则性失误予以免责,营造敢闯敢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