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今年以来,党支部多次组织学习关于乡村振兴的系列重要论述,我虽然每次都参加了,但只是泛泛地读、听,没有结合自己作为民政干事的工作职责,去深入思考如何在低保兜底、特困供养、社会救助等工作中,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大局。当有群众来咨询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与乡村振兴帮扶政策如何衔接时,我一时语塞,无法给出清晰、专业的解答,反映出我学用脱节,理论功底不扎实。
2.问题:政治站位不高,看待问题、处理工作的大局意识不强。在日常工作中,我更多时候是把自己定位为一名普通的业务经办人员,习惯于就事论事,考虑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工作多,从全镇发展大局和政治高度思考谋划工作少,未能时时处处用党员的标准来审视和要求自己。
案例:在每月的低保动态核查工作中,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核对数据、填写报表、确保程序合规上,认为只要不出错就是完成了任务。我很少主动思考,如何通过精准的核查,为镇党委政府掌握全镇困难群众的真实情况提供第一手资料,为更科学的社会救助决策提供依据。我的工作视野局限在“完成任务”,而没有提升到“服务大局”的高度。
3.问题:理想信念有所弱化,精神上存在“缺钙”现象。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革命意志和奋斗精神有所消退,有时会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松懈思想。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繁杂的事务,有时会发牢骚、讲怪话,缺乏GCD员应有的坚定信念和乐观豁达。
---此处隐藏3802字,下载后查看---
案例:在对全镇高龄津贴享受对象进行年度资格认证时,按照要求需要逐一核实其生存状况。对于居住在偏远村组的老人,我有时会觉得上门一趟很麻烦,便采取了让村干部代为认证、或者直接通过电话确认的方式来完成,而不是坚持上门见面。这种工作方式虽然省时省力,但不够扎实,存在核实不准的风险,是典型的工作“图省事”表现。
2.问题:担当精神不足,存在“多做多错、少做少错”的消极思想。对于一些职责边界不清、或是难度较大的工作,我有时会下意识地回避、退缩,不敢主动揽责、主动作为。缺乏“啃硬骨头”的勇气和“涉险滩”的魄力,安于现状,不愿多担风险。
案例:在我镇,有一户情况较为复杂的“边缘户”,其家庭收入在低保线附近徘徊,且家庭成员关系复杂,邻里评价不高。在每次的排查中,我都觉得这户人家“很麻烦”,怕纳入后会引起其他村民不满,不纳入又怕其家庭确有困难。面对这个“烫手山芋”,我没有迎难而上,主动深入调查,彻底摸清情况,而是采取了模糊处理、暂时搁置的做法,实质上是一种不敢担当、不愿负责的表现。
3.问题:创新意识不强,习惯于“照搬照抄”,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工作中,我习惯于按照过去的经验和上级的指示办事,满足于做“传声筒”和“收发室”,对于如何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创新工作方法、优化工作流程,想得不多、做得更少,工作缺乏亮点和特色。
案例:多年来,我镇的社会救助政策宣传一直沿用在集镇拉横幅、发传单的传统方式。虽然现在很多村民都使用智能手机,但我从未想过利用AAA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制作通俗易懂的政策解读内容进行精准推送。当有年轻同事提出这个建议时,我还觉得“太麻烦,没必要”,这反映出我思想僵化,创新意识和主动服务意识严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