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市国资委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产业为基、项目优先、融合为本、治理为要,全力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现将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坚持产业为基,提升强国资“牵引力”。一是优化国有资本产业布局。深入开展产业调研,结合本市产业发展规划和国有资本功能定位,制定出台了《x市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2025-2027年)》,明确了国有资本重点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上半年,已引导x亿元国有资本向新兴产业领域布局,占新增投资的x%。二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市属国有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投入,在纺织产业中引入数字化生产设备,上半年生产线自动化率提高了x%,产品质量合格率提升至x%,生产成本降低了x%。三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组建了x支国有资本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达x亿元。通过基金撬动社会资本,上半年共投资了x个新兴产业项目,带动社会投资x亿元。四是打造新兴产业发展平台,支持国有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产业创新中心。企业x与x高校共建的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已取得x项关键技术突破,孵化出x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五是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梳理市属国有企业产业链条,建立产业链供需对接机制,组织开展了x场产业链供需对接会,推动国有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上半年,市属国有企业与本地中小企业签订合作订单金额达x亿元,带动本地中小企业发展。
(二)坚持项目优先,提升强国资“驱动力”。一是强化项目谋划储备。建立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库,围绕全市重大战略部署和产业发展方向,上半年共谋划储备重大项目x个,总投资达x亿元。其中,基础设施项目x个,总投资x亿元;产业项目x个,总投资x亿元。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组建项目前期工作专班,对重大项目开展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目前,已完成x个重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x个项目进入规划设计阶段。二是加快项目建设推进。建立重点项目调度机制,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考核”,对市属国有企业承担的x个市级重点项目进行跟踪调度。上半年,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x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x%。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建立项目问题清单,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土地、资金、审批等问题,及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协调解决。上半年,共协调解决项目建设问题x个,保障了项目顺利推进。三是提升项目招商质量。制定国有企业招商工作方案,明确招商目标和任务,组织国有企业参加各类招商活动。上半年,国有企业共外出招商x次,对接企业x家,签约项目x个,签约金额达x亿元。创新招商方式,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
(三)坚持融合为本,提升强国资“支撑力”。一是推进央地合作。积极搭建央地合作平台,组织召开央地合作对接会,加强与央企的沟通交流。上半年,共与x家央企进行了对接,达成合作意向x个。推动央地合作项目落地,新能源项目已开工建设,总投资x亿元,建成后将成为本市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支撑。二是深化企地融合。建立国有企业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企地座谈会,共同研究解决国有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上半年,共召开企地座谈会x次,解决问题x个。支持国有企业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在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领域发挥作用。通过产业帮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加强产融结合。推动国有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金融服务绿色通道,上半年为国有企业新增贷款x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鼓励国有企业开展资本运作,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融资x亿元,用于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x亿元,优化了企业股权结构。
---此处隐藏2880字,下载后查看---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聚焦产业升级,增强国资引领能力。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入,支持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尽快形成规模效益。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提高新兴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强化产业链协同发展。完善产业链供需对接机制,组织开展更多的产业链对接活动,促进国有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鼓励国有企业发挥龙头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支持国有企业开展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投资并购,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布局。
(二)加快项目建设,提升国资驱动效能。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加强对项目建设的调度和协调,建立项目建设倒逼机制,明确项目建设各阶段的时间节点和责任主体,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加大对项目建设中征地拆迁、资金筹集等问题的协调解决力度,保障项目建设顺利进行。提高项目招商质量。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力度,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展精准招商。加强对招商项目的筛选和评估,提高招商项目的质量和效益。建立招商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招商项目尽快落地见效。
(三)深化融合发展,拓展国资发展空间。深化央地合作。加强与央企的沟通交流,拓宽合作领域,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协同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完善央地合作机制,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和项目推进机制,确保央地合作项目顺利实施。积极争取央企在本市设立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提升本市在相关产业领域的影响力。加强产融结合。进一步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争取更多的金融支持。鼓励国有企业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加强国有企业资本运作能力建设,培养专业的资本运作人才,提高国有企业的资本运作水平。
(四)强化国资监管,保障国资安全运营。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加快国资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整合各类监管数据,实现对国有资产的实时动态监管和数据分析。建立监管数据共享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协同监管,提高监管效率和精准度。加强企业风险防控。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对企业投资、债务、经营等方面的风险管控。强化企业风险防控意识,加强对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风险教育和培训。建立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各类风险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