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年度重点工作安排,为全面掌握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精准破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供需矛盾,近期,由市民政局牵头,联合市卫健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部门组成专项调研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深入7个县(区)、15个街道(乡镇)、28个社区(村),通过实地走访养老服务机构、座谈交流基层干部、问卷调查老年群体等形式,系统梳理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与短板。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背景与基础数据:老龄化浪潮下的民生必答题
近年来,受生育率下降、人均寿命延长等因素叠加影响,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持续加快。据2024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及后续补充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市60周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已达87.6万人,占总人口的21.3%,较2020年第六次普查上升3.8个百分点;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6.2万人,占比13.7%,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国际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14%为深度老龄化)。从分布特征看,呈现“城乡倒置”特点——农村老年人口占比23.1%,高于城镇2.6个百分点;从需求结构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占比达18.7%(约16.4万人),空巢、独居老人占比32.4%(约28.4万人),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趋势。
调研过程中,我们随机选取了300名60岁以上老年人开展问卷调查(有效回收率98.2%),其中72%的受访者表示“最需要生活照料服务”,58%希望“就近获得医疗资源支持”,41%期待“参与文化娱乐活动”,仅有12%对现有养老服务表示“完全满意”。这些数据直观反映出,随着老年群体规模扩大、需求升级,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从“补缺型”向“普惠型”“品质型”转型过渡的关键阶段,亟需破解“总量不足、结构失衡、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
二、当前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成效与特色亮点
---此处隐藏5924字,下载后查看---
(四)深化智慧赋能,推动养老服务模式创新
一是优化智慧养老平台功能。针对老年人使用习惯,开发“大字体、语音交互”的简易版APP,同时保留电话预约、线下登记等传统服务方式;打通民政、卫健、社保等部门数据壁垒,实现老年人健康档案、服务需求、补贴发放等信息“一网通查”,提升服务精准度。
二是推广适老化智能产品。鼓励企业研发适合老年人的智能设备(如防跌倒报警器、智能药盒等),对购买指定产品的老年人给予50%-80%补贴;在社区开展“智能设备使用培训”,组织志愿者“一对一”教学,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养老服务是民生之基、幸福之要。从“老有所养”到“老有善养”,不仅是老年群体的殷切期盼,更是社会文明的进步标志。调研中,我们既看到了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也深刻感受到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与压力。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协同发力——政府要当好“规划师”,做好政策引导与资源统筹;市场要成为“主力军”,激发社会资本参与活力;社会要化作“暖风机”,弘扬尊老爱老传统美德;家庭要守好“主阵地”,履行赡养义务。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每一位老人都是城市的建设者、历史的见证者,他们的晚年幸福,关乎每个家庭的温暖,更关乎社会的温度。让我们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养老服务这篇“大文章”,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夕阳”中感受“朝阳”般的温暖,共同绘就“老有颐养”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