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荣幸能在全市督查系统年度成果交流会上作发言。作为基层县委书记,我既是督查工作的“使用者”,更是督查成效的“见证者”。近年来,面对经济转型升级、民生需求升级、治理能力升级的多重考验,XX县始终把督查工作作为推动决策落实的“先手棋”、检验干部作风的“试金石”、密切党群关系的“连心桥”,特别是在市委督查室的指导帮助下,我们探索形成了一套“理念更新、机制求活、队伍提能、成果转化”的督查工作体系。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恳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
一、从“督任务”到“督成效”,以“问题导向”重塑督查逻辑
过去,我们常把督查简单理解为“查进度、对台账”,甚至出现过“材料漂亮、现场空荡”“报表达标、群众不满”的现象。去年初,我在调研中发现,某乡镇上报的“农村公路硬化工程”完成率达100%,但入户走访时却听到村民抱怨:“新修的路确实平了,可路边排水沟没做,一下雨就积水,车都开不进去。”这件事让我深刻反思:督查如果只盯着“完成了多少”,而不管“完成得怎么样”,就会沦为数字游戏;只有把督查重心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才能真正让政策落地“冒热气”、群众受益“得实惠”。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三问督查法”:一问“群众认不认”——把民生实事的“完成度”与群众的“满意度”挂钩,今年初梳理出127件“群众最急、最盼、最怨”的民生诉求,作为督查重点,实行“一事一档”跟踪;二问“企业满不满意”——针对营商环境短板,建立“企业督查直通车”,每月随机走访规上企业、中小商户,收集政策落实中的堵点卡点;三问“长远好不好”——不仅看当前成效,更评估后续影响,比如在督查乡村振兴产业项目时,同步核查土地流转合规性、生态保护措施、村集体收益分配机制,避免“一哄而上、一哄而散”。
今年6月,我们对全县“民生微实事”项目开展“回头看”督查,发现3个乡镇的“健身广场”项目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问题:健身器材安装3个月后,因缺乏维护出现锈蚀,个别场地被村民私占堆放杂物。督查组当场下达《整改意见书》,要求15日内完成器材刷漆、划定管理责任区、制定村民使用公约。半个月后我们再回访,看到孩子们在新刷的器材上玩耍,老人们在广场边下象棋,一位老大娘拉着督查干部的手说:“这广场修得好,管得更好!”这件事让我们更加坚信:督查的“标尺”,必须始终对准群众的“需求清单”;督查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群众的“幸福账单”里。二、从“单兵突进”到“系统作战”,用“闭环管理”提升督查效能
督查工作最怕“雷声大、雨点小”,最忌“督而不办、办而不结”。过去,我们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某项重点工作涉及5个部门,督查组发了整改通知,结果A部门推B部门,B部门等C部门,最后问题“悬在空中”。为破解这一困局,我们探索构建了“全链条、闭环式”督查机制,概括起来就是“三单四账五联动”。
---此处隐藏4248字,下载后查看---
各位领导、同仁,督查工作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检验各级干部担当作为的“试金石”。XX县的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新时代督查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的“表情包”作为工作的“风向标”;必须坚持“闭环管理”的科学方法,用制度的刚性保障落实的韧性;必须坚持“实战练兵”的育人导向,打造一支能打硬仗、善打胜仗的督查队伍。
当然,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督查方式的智能化水平还不够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比如督查队伍的专业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对新兴产业的督查经验还比较欠缺;比如督查成果的转化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个别问题整改后仍有反弹现象。
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县区的先进经验,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推进“智慧督查”建设,搭建“全县督查大数据平台”,实现问题发现、整改跟踪、效果评估全流程数字化;二是深化“蹲点督查”机制,选派督查干部到重点项目、信访一线“驻点办公”,深入了解实际情况;三是强化“成果共享”应用,推动督查成果与政策制定、干部考核、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真正让督查工作“长牙带电”、见行见效。
同志们,督查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把督查工作做得更实、更细、更有成效,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