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县基层党组织书记履职能力提升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更新时间:2025-08 来源:网友投稿

今天,我们利用周末时间,把全县32个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386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12个重点领域党支部书记共432名“领头雁”集中起来办班,这既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基层党建的重要举措,也是立足我县“十四五”规划攻坚期、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关键年现实需要的主动作为。刚才,县委组织部通报了上半年基层党建巡查发现的17类32个问题,这些数据背后,既有共性的“不会干”,也有个性的“不愿干”,更有少数同志存在的“不敢干”。借这个机会,我想以“三问三答”的形式,和大家掏掏心窝子、鼓鼓劲头子、理理路子。

一、第一个问题:今天的“书记”,究竟该是什么角色?——从“身份认知”看政治责任的硬核要求

在座的各位,有的是“一肩挑”的“当家人”,有的是“主心骨”的“领航员”,但无论岗位如何变化,“党组织书记”这个称谓,首先意味着“政治身份”的升级、“责任清单”的加码。

我先给大家讲两个最近的“小故事”:上周三,我去XX镇XX村调研高标准农田建设,村支书老周带着“两委”班子在田埂上开了3个小时现场会,从灌溉管道走向到机耕路宽度,逐条征求种粮大户意见,笔记本上记满了“王大伯家3亩地要绕开树桩”“李婶子的农机房得留5平米”这样的细节。当天晚上,他又组织党员志愿者帮留守老人张大爷搬运化肥,直到月上梢头。另一个故事是XX社区的新支书小吴,上任3个月,把“居民议事厅”从线上搬到线下,在小区凉亭开了12场“板凳会”,解决了飞线充电、快递堆放等17个“鸡毛蒜皮”,最近社区矛盾纠纷同比下降42%。这两个故事,折射出基层书记的两种状态:一个是“把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的实干派,一个是“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里”的贴心人。

但反观巡查反馈的问题,仍有少数同志存在“角色错位”:有的把书记当“官帽”,开会念文件、下村转一圈,对群众急难愁盼“装看不见”;有的把党建当“副业”,认为“抓经济是硬指标,抓党建是软任务”,甚至出现“支部活动靠应付、党员教育靠转发”的现象;还有的把责任当“甩锅”,遇到拆迁安置就推给分管领导,碰到信访积案就踢给包村干部,忘记了自己才是“第一责任人”。

---此处隐藏2558字,下载后查看---

第二个关键词:“韧劲”。基层工作难在“持久”,成在“坚持”。XX村过去是出了名的“上访村”,支部书记老张用了5年时间,带着党员挨家挨户走访,建立了“矛盾调解台账”,推行“大事一起议、难事一起扛”的协商机制,现在村里连续3年“零上访”。他说:“做群众工作就像熬中药,火候到了,药效才出来。”

第三个关键词:“底线”。基层书记手握一定权力,必须守住“纪律红线”和“道德高线”。近年来,个别同志因违规发放补贴、优亲厚友等问题被查处,教训十分深刻。这次培训专门安排了警示教育环节,希望大家以案为鉴,牢记“公权姓公,一丝一毫不乱用;公款姓公,一分一厘不浪费”,做一名既“能干事”又“不出事”的干净书记。

同志们,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总书记总书记说过:“基层党组织能力强不强,抓重大任务落实是经验交流,也是磨刀石。”希望大家以这次培训为起点,把“学”的成果转化为“干”的实效,在乡村振兴一线当先锋、在基层治理前沿打头阵、在服务群众中作表率。

最后,我想用三句话与大家共勉:始终牢记“我是谁”,把“书记”的责任扛在肩上;始终明白“为了谁”,把“群众”的需求放在心上;始终清楚“依靠谁”,把“党员”的力量聚在一处。我相信,只要我们432名书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XX的基层党建一定会迈上新台阶,XX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