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齐聚县会展中心三楼会议室,共同迎来2025年全县基层家风家教骨干培训班的开班。首先,我代表县人社局,向专程赶来授课的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王*教授、县法院家事审判庭李*庭长,以及长期扎根基层、经验丰富的“最美家庭”代表张桂芳同志,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放下农活、推掉事务,从21个乡镇(街道)、327个行政村(社区)赶来的186名学员——村(社区)“两委”干部、妇联主席、党员中心户、红白理事会骨干,道一声“辛苦了”!
这次培训,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重要指示精神的又一具体行动,也是落实省委、市委“家庭文明建设三年提升工程”的关键举措。从前期调研情况看,大家手中都攥着“两本账”:一本是村里留守老人就医、儿童课后托管的民生账,另一本是邻里纠纷、高价彩礼的治理账。而家风家教,正是串起这两本账的“金线”。借这个机会,我想和大家聊三个方面的问题:为什么说“家风是基层治理的软杠杆”,怎么让“骨干成为家风的播种机”,以及“培训后要交出怎样的实践答卷”。一、从“鸡毛蒜皮”到“乡风文明”,家风家教是基层治理最接地气的“稳定器”
上周三,我和社保中心小李到*镇*村调研。路过村口时,正赶上村民老周家办孙子满月酒。席间没有高档烟酒,没有大摆宴席,桌上是自家种的蔬菜、腌的酸肉,宾客们端着粗瓷碗互相夹菜,有说有笑。老周拉着我的手说:“以前办喜事,全村凑份子随礼,一年到头挣的钱一半随了礼,剩下一半还得借钱还人情。现在村里定了‘红白事不超过15桌、每桌不超过300元’的规矩,咱也跟着学,钱省了,心也松快了!”
这个小场景,让我想起三年前。那时*村还是远近闻名的“上访村”,因为彩礼高、赡养纠纷多,村民三天两头堵村委会大门。变化从哪来?答案藏在村妇联主席刘淑兰的笔记本里——她记了8本“家风台账”,记录着每家的“好媳妇”“孝心孩”“睦邻事”,每月在村文化广场公示;带着妇女们把《朱子家训》编成快板,在田间地头唱;还组织“晒家风”比赛,让村民自己讲自家故事。如今,*村不仅摘掉了“上访村”的帽子,还评上了“省级文明村”。
---此处隐藏2869字,下载后查看---
同志们,这次培训只有3天,但“课后作业”是长期的。希望大家带着“三个问题”回去,用3个月时间交出一份“实践答卷”:第一问:你所在的村(社区),有没有挖掘出3个以上“接地气”的家风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是“祖辈传下来的老规矩”,可以是“身边人做出的新好事”,也可以是“孩子说出来的真心话”。要把这些故事整理成“口袋书”“微视频”,在村文化广场、AAA群里传播,让“好家风”可感可学。
第二问:你联系的10户重点家庭,有没有解决1个以上的实际问题?比如,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问题、空巢老人的照护问题、夫妻矛盾的调解问题。要把家风建设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结合起来,用“家风温度”化解“民生痛点”。
第三问:你所在的村(社区),有没有形成1项以上“可复制”的家风建设机制?可以是“家风积分超市”的升级版,可以是“家风调解室”的新流程,也可以是“家风文化节”的新形式。要把“一村一策”变成“全县经验”,让点上的“盆景”变成面上的“风景”。
同志们,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总书记总书记说过:“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我们基层工作者来说,家庭是“连心桥”,家风是“传家宝”,家教是“责任田”。希望大家以这次培训为起点,把“小家庭”的幸福经营好,把“大家庭”的文明传承好,让每一个家庭都成为“最美风景”,让每一寸乡土都浸润“文明新风”。最后,我想用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你怎样,家就怎样;家怎样,村就怎样;村怎样,县就怎样。”期待三个月后,能听到更多“好家风”的故事,看到更多“文明村”的变化!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