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城市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我深刻认识到这次会议的全局性、战略性意义。会议系统总结了新时代城市发展的辉煌成就,科学部署了未来城市工作的战略任务,特别是总书记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注入了强大思想动力。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深入学习领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会议精神上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实际成效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接下来,我将结合社会工作部职责,围绕学习体会、具体部署和落实举措三方面,进行交流汇报。
一、深刻把握会议精神的核心要义
总书记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化城市工作提供了总依据、总方向。此次会议科学分析了城市发展阶段性特征,系统谋划了城市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作为社会工作领域领导干部,我们必须从理论体系、实践要求和未来趋向三个维度深化认识,确保学习不跑偏、领会不走样。特别是,会议精神明确了城市内涵式发展的主线和人民城市理念的核心,为社会治理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历史成就重积累:党的全面领导固本强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全面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这不仅是物质形态的升级,更是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这些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正如总书记总书记指出:“党是领导一切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城市工作中,党的领导确保了政治方向、战略定力和治理效能的高度统一。具体而言,党中央通过完善城市工作体制机制,推动政策协同、资源整合和责任压实,实现了城市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例如,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化,提升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优化了城乡空间布局;城市治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显著提高,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新格局。进一步分析,党的领导还体现在政策执行力和组织动员力上,各级党组织成为城市发展的坚强堡垒,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确保了各项决策落地生根、惠及民生。因此,我们要强化政治担当,牢牢把握党的领导这个“根”和“魂”,任何工作都不能脱离这一根本原则,推动社会工作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前进,筑牢城市治理的政治基石。
(二)总体要求明方向:人民城市理念引领航程。会议确立的总体要求,核心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这不仅是指导原则,更是价值导向。总书记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理念要求我们始终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作为社会工作部部长,我深切体会到这一要求对城市治理的时代意义。在总体要求框架下,城市发展以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为六维目标,这与社会工作紧密关联:创新驱动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宜居环境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美丽生态涵养社区文化底蕴;韧性安全应对突发事件挑战;文明素养培育市民道德风尚;智慧技术赋能公共服务升级。深入阐述,这一理念强调内涵式发展主线,即从“量”转向“质”,从“形”转向“魂”,要求我们优化存量空间、提升服务品质,而非盲目扩张规模。社会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兜底民生、化解矛盾、激活社区,这与会议部署的重点任务如公共服务提质、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等高度契合。例如,提升宜居水平需聚焦民生短板,社会工作通过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弱势群体帮扶等举措,切实将人民需求转化为政策红利。因此,我们必须深刻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城市政策以群众满意度为衡量标准,将抽象理念具象为可操作路径。
---此处隐藏5636字,下载后查看---
(一)人才队伍抓建设:提升能力锻造专业尖兵。城市工作队伍是执行落地的关键力量,必须加强素质建设。一是健全培训培养体系,强化政治与业务双锤炼。坚持“党校教育+实践轮岗”模式,突出新思想学习;与高校合作建实训基地,发展持证社工制度;重点培训社区危机干预、智慧工具等实用技能;建立导师帮扶机制,传承经验助力成长,打造“政治过硬、专业精湛”队伍。二是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激发担当作为内生动力。设立“城市治理标兵”奖项,表彰优秀社工;优化薪酬结构,体现职责任务差异;强化职业晋升通道,鼓励长期扎根基层;落实容错纠错制度,支持创新探索;健全身心健康关怀体系,提升归属感忠诚度。三是创新人才引进模式,优化队伍结构布局。联动人社部门制定专项引才计划,吸引高校毕业生;探索“柔性引才”路径,聘用退休干部、专业志愿者;深化东西部协作,促进经验交流共享;建立流失预警机制,稳定骨干力量。
(二)治理机制促创新:构建协同高效新格局。优化机制是实现工作目标的基础保障,必须破除碎片化弊端。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核心,深化部门协同联动。推动“社区党组织+社工站”一体化建设,落实“双报告”机制;制定跨部门任务清单,明确住建、民政等部门职责边界;发展联席议事平台,定期协商解难;整合资金渠道,避免重复投入,形成“一盘棋”推进合力。二是健全科学评价体系,确保政策精准见效。建立以民生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指标,引入第三方评估;开发动态监测平台,实时追踪项目进度;完善问题反馈闭环机制,快速优化不足;推行公开透明公示制度,接受群众监督,将评价结果与资源分配挂钩。三是创新资源整合路径,促进多元要素融合。设立社区发展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发展“时间银行”互助模式,激活志愿者潜力;推动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建设,提供专业支持;探索空间复合利用机制,实现一地多用多能。
(三)群众参与活源头:激发内生动力共治共享。群众是城市工作的主体,必须拓展参与渠道。一是扩大协商议事平台,保障民主决策实效。发展“开放空间会议”技术,邀请居民参与规划评审;推广AAA小程序线上议事,实现“全天候”参与;在改造项目前开展“听证会”,确保需求匹配;完善诉求响应机制,闭环处理居民意见。二是培育自治组织体系,壮大共治骨干队伍。建立社区能人库,培育“楼道长”“网格管家”;支持居民组建兴趣社团,发挥纽带作用;推行“微创投”机制,赋能小微项目自治;开展星级评比活动,激励组织创先争优。三是深化宣传引导路径,营造全民参与氛围。组织“城市治理开放日”活动,提高政策知晓率;创作易传播宣传品,以故事化方式传递理念;利用新媒体矩阵,扩大覆盖广度和精度;表彰热心市民典范,强化示范带动效应。
同志们,学习会议精神是第一步,落实才是硬道理。我们必须以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人民至上、安全为基、创新驱动的总原则,推动社会工作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扛起新担当、展现新作为,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谱写城市发展新篇章贡献全部力量!
以上发言,请同志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