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情绪消费浪潮席卷全国
情绪消费,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功能性消费的新型消费模式,其本质是为情绪价值买单。近年来,在多重因素的驱动下,我国情绪消费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
1.1市场体量与发展态势
根据复旦发展研究院发布的数据,2024年中国情绪消费整体市场规模已达到1689亿元,并预计到2025年将历史性地突破2万亿元大关,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2%以上。这一增长趋势的背后,是深刻的社会变迁与消费理念革新。首先,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与日益增加的职场压力催生了巨大的情绪疏导与心理慰藉需求。其次,“十四五”规划等国家顶层设计已明确将国民心理健康纳入重点发展领域,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背书。再者,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等前沿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情绪产品的体验维度和交互可能性。最终,新一代消费主力军,尤其是Z世代和年轻白领,其消费观念已从“为功能付费”转向“为情感共鸣、精神满足付费”,超过九成的消费者表示愿意为产品的“情绪价值”支付额外溢价。
1.2细分赛道蓬勃发展
---此处隐藏5305字,下载后查看---
为确保上述发展思路有效落地,兹提出以下具体举措: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配套。建议由市政府牵头,研究制定《XX市关于加快发展情绪经济的专项行动计划》。设立“XX市情绪经济发展专项基金”,以股权投资、项目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重点支持本土原创IP孵化、情绪科技产品研发、新型消费场景建设等关键环节。对符合条件的领军企业和重大项目,在土地、税收、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一事一议”的政策支持。
(二)精准招商引资,构筑产业集群。绘制XX市情绪消费产业链招商地图,明确各区在产业链中的定位和招商重点。瞄准国内外在心理健康服务、AI交互技术、IP运营、潮流消费等领域的头部企业,组织专业招商团队主动对接,力争吸引其在XX市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或关键业务板块。鼓励本地制造龙头企业与国内外顶尖内容、科技公司设立合资企业,实现优势互补。
(三)优化基础设施,提升承载能力。将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更新和新区规划。加快重点商圈、文化园区及旅游景区的5G网络、物联网等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全覆盖与升级。支持建设一批具备国际水准的沉浸式体验场馆、数字艺术展览中心和智慧康养社区。在公共服务体系中,规划布局标准化的社区心理服务站和“城市心灵驿站”。
(四)加大宣传推广,塑造城市品牌。整合全市宣传资源,策划举办年度性的“XX国际情绪生活节”或“城市疗愈大会”,使其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盛会和城市名片。联合主流媒体与新媒体平台,制作系列专题报道和城市形象宣传片,系统性地向外界推介XX市在情绪消费领域的探索、地标和产品,着力塑造XX市“产业雄心与人文温情并存”的独特城市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