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研讨发言材料

更新时间:2025-09 来源:网友投稿

非常荣幸能有这次宝贵的机会,和大家一同交流学习。根据区政协的读书活动安排,近期我沉下心来,认真学习了关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拜读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制度与实践》这本书。坦白说,这次学习对我而言,不只是一次理论知识的更新,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和精神触动。过去,我们常在工作中提及“生态”二字,但它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与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有多远的距离?通过这次学习,这些模糊的问题逐渐清晰,一些固有的观念被打破,内心也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更为坚定的方向感。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一些粗浅思考,从一名基层工作者和政协委员的角度,谈三点不成熟的体会,向各位领导和同仁请教。

一、思想之变:从“两山”理念到内心笃定

我想,在座的各位同仁和我一样,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科学论断早已耳熟能详。但从“耳熟”到“心入”,再到将其化为一种行动自觉,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起初,我或许也曾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一个高屋建瓴的口号,一个宏大的发展方向。但在学习中,当我看到XX等地从曾经尘土飞扬的“矿山经济”毅然转型,通过生态修复将废旧矿区变为游人如织的旅游胜地,实现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华丽转身时,我才真正具体地、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理念的磅礴力量。

这绝非简单的“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一道“相辅相成”的必答题。它告诉我们,生态环境本身就是最宝贵的生产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发展模式的迭代,更是发展观念的深刻革命。它让我们这些身处基层的干部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做法,都是短视的、不可持续的,最终会得不偿失。

---此处隐藏1943字,下载后查看---

最新的监测数据显示,自XX流域全面禁捕以来,水生生物多样性正持续恢复。2021年至2024年间,流域内监测到的本土鱼类比禁渔前增加了36种。一些标志性物种,如“四大家鱼”的苗种资源量,在部分江段已达到近些年来的最高水平。时隔多年,一些珍稀鱼类再次出现的消息不时传来。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渔民群众为顾全大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奉献,是各级干部在渔民转产安置、就业帮扶、社会保障等方面付出的艰辛努力,更是大自然以其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给我们的最好回馈。它雄辩地证明,只要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然必将报以丰厚的回馈。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绝非一蹴而就。正如XX流域在植被恢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XX流域的部分地区却依然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脆弱等严峻挑战。我了解到,那里的基层同志们,为了守护母亲河,常常要在海拔数千米的高原上顶着风雪工作,要为协调工程建设与湿地保护而反复奔波,要为解决项目推进中的一个个具体难题而殚精竭虑。他们的坚守与付出,同样是生态文明建设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没有旁观者,我们每个人都是亲历者、参与者和贡献者。我们既要为已有的成绩感到自豪,也要对面临的困难有充分的认识,更要对未来的挑战保持清醒和坚定。

同志们,这次学习对我来说,是一个加油站,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它让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从“是什么”深化到了“为什么”和“怎么干”。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和基层干部,我深知自己肩负着双重责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内生动力和实际行动。一方面,我将争当一名“实干家”,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坚决贯彻落实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努力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每一个微小环境问题,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和生态的“健康指数”。另一方面,我也将努力当好一名“宣传员”和“联络员”,通过政协这个平台,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理念,认真倾听和反映社情民意,围绕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中的难点、痛点问题深入调研,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建言献策。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生态文明建设的壮丽画卷,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用心用情去描绘。我愿与在座的各位同仁一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做一名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不懈奋斗者,为我们的家园留住更多的天蓝、地绿、水清,为子孙后代守护好这份最宝贵的财富。

我的发言完了,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