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期XX煤矿以技术管理和灾害治理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交流材料

更新时间:2025-09 来源:网友投稿

在当前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与“双碳”目标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煤炭行业正经历着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深刻转变。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煤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命题。作为企业的“第一责任人”,煤矿负责人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以战略眼光和系统思维,紧紧抓住技术管理创新与重大灾害治理这两大关键环节,将安全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将技术红利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在新一轮的产业升级中行稳致远。

一、夯实技术管理根基构筑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技术管理是煤矿现代化生产的神经中枢,其先进性与精细化程度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安全水平与经济效益。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将技术管理置于战略高度,以智能化、标准化为双翼,驱动企业管理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一是驱动管理模式变革的智能化建设。

智能化是煤炭工业技术革命的核心方向。国家层面持续出台政策予以引导,如《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就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初步建成结构合理、科学开放的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煤矿负责人应主动顺应这一趋势,将智能化建设作为提升技术管理水平的首要任务。首先,构建统一的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传统的区队分割、系统独立的信息化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矿井管理的需求。必须打破信息孤岛,构建集生产调度、安全监控、经营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该平台通过部署覆盖全矿的传感器、智能终端与高速工业互联网,实时采集地质、生产、设备、安全、环境等各类数据,形成矿井的“数字孪生”或“一张图”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管理层能够实现对采、掘、机、运、通等各系统运行状态的全局掌控和协同调度,使决策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其次,建立全生命周期的设备健康管理体系。设备是煤矿生产力的核心载体,其稳定运行是保障生产连续性的前提。通过在关键设备上部署振动、温度等在线监测传感器,建立设备健康管理与故障诊断平台,可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7×24小时不间断监控。系统基于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能够提前预警潜在故障,实现从“计划性维修”到“预测性维护”的转变,大幅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提升设备综合利用率(OEE),降低运维成本。例如,通过对主运输皮带机运行数据的深度分析,精准预测托辊、轴承等部件的寿命终点,从而制定最优更换计划,避免了因突发故障导致的全矿性停产。

---此处隐藏3007字,下载后查看---

二是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扛起“第一责任人”的旗帜,不仅要带头学习《煤矿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等法规,更要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带班下井制度,并推行“痕迹化”管理。通过智能定位、全程记录等方式,确保管理者的脚步真正深入到每一处作业现场,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针对监管部门查处的隐患,建立“问题溯源-精准施策-动态跟踪-闭环销号”的全链条治理机制,确保每一个问题都整改到位、见到实效。

三是创新考核激励与文化培育机制

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考核激励体系。将安全生产指标作为否决性指标,同时加大对技术创新、隐患排查、灾害治理等方面贡献的奖励权重。通过设立“风险辨识标兵”、“安全生产先进个人”等荣誉,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的浓厚氛围。

更重要的是,要将安全培训和文化建设融入日常。创新培训模式,构建“集中淬火+班前浸润+现场砺剑”的三维培育体系。利用班前会开展“微课堂”教学,在井口进行安全知识“突击考”,在作业现场组织实操大比武,让安全理念和操作技能在反复实践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推动职工安全意识实现从“要我安全”的被动防御,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的主动筑防的根本性转变,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综上所述,煤矿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企业的领航者,煤矿负责人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既要抬头看路,紧跟技术革命的浪潮,又要低头拉车,狠抓灾害治理的细节。唯有将先进的技术管理与严密的灾害防治深度融合,将刚性的制度约束与柔性的文化培育有机结合,才能真正筑牢安全生产的坚固基石,驾驭企业航船在高质量发展的壮阔航程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