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在“竞相提高”这个为我们新晋副职搭建的交流平台上,与各位一同分享、共同学习。首先,我要衷心感谢院机关*为我们创造的这次学习机会,也感谢领导和同事们一直以来的信任与支持。从研究室的一名普通干警,到如今的副主任,于我而言,这既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面对新岗位、新职责,我内心深处既有履职的使命感,也有本领恐慌的紧迫感。今天,我主要想结合近段时间的工作实践,谈一谈我对新岗位带来的一些变化和思考,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区别”和“三点体会”,希望能与各位共勉,也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立足岗位之变,体悟三种角色之“别”
从专注于具体业务的“专才”转变为需要兼顾多方的“副手”,我深刻体会到工作内容和思维方式上发生了显著变化。我将其总结为三个区别。
---此处隐藏3606字,下载后查看---
第一,要在“学思践悟”中锻造过硬本领。司法工作政治性、专业性极强,研究室岗位更需要“通专兼备”的综合素养。我将坚持把学习作为终身课题,一方面深学细悟总书记法治思想,精准把握新时代司法工作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系统钻研民法典、知识产权法等前沿法律领域,跟踪2025年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等新规,确保研究成果始终与法律演进同频。同时,注重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效,把调研课题与审判难点紧密结合,比如针对“个人信息保护案件举证责任分配”等实务难题,既查阅最高法指导案例,也走访一线法官收集审判数据,在“学习—实践—反思”的循环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要在“守正创新”中提升研究质效。研究室工作既要传承优良传统,更要回应时代需求。“守正”就是坚守服务审判的初心,把“解决真问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避免陷入“纸上谈兵”的误区。比如分析民事案件发改原因时,不仅统计数据、梳理类型,更要深入剖析“类案不同判”的根源,提出统一裁判尺度的具体指引。“创新”则要打破思维定势,善用大数据、类案检索等现代工具,建立“全院审判质效动态分析模型”,通过可视化图表直观呈现收结案趋势、服判息诉率等关键指标,为院党组精准施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探索“调研成果转化直通车”机制,将优秀调研报告中的建议转化为司法便民举措,让智力成果真正落地生根。
第三,要在“严以修身”中涵养清风正气。法院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研究室作为“智囊团”,更需以清正廉洁筑牢立身之本。我将时刻绷紧纪律规矩这根弦,在参与案件评查、起草规范性文件时,坚决杜绝人情干扰,确保每一份意见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同时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对待工作,对经手的每一篇君、每一组数据都反复校核,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团队中带头弘扬“比学赶超”的正气,既当“排头兵”也做“勤务员”,以过硬作风带动形成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为推动全院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应有之力。
各位领导、同事们,新的岗位是新的起点,我深知自己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地方。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怀着敬畏之心和赶考之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本领、扎实工作,决不辜负组织的培养和大家的期望。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