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阅兵背后“众”志成城的“中国心”

更新时间:2025-09 来源:网友投稿

---此处隐藏0字,下载后查看---

  金秋九月的北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从高空俯瞰,广场的观礼台布局独具匠心——三撇三捺的观礼台通道勾勒出三个“人”字,汇聚成一个“众”字。这不仅是对80年前全民族抗战的深刻致敬,也是对今日中国众志成城的生动诠释,更是对未来守望和平的庄严承诺。

  历史教会我们,当下的和平与自由皆是抗战先辈们众志成城用鲜血与生命缔造,是胼手胝足、风雨同舟的一颗颗“中国心”铸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众”字蕴含的团结伟力,读懂阅兵背后“众”志成城的“中国心”,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激扬团结奋进、砥砺而行的精神,在干事创业上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创新”“人人担当”,奏响“众志成城”的勇气赞歌。

  阅兵背后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人人参与”。整齐划一的受阅方阵、绝对等速的装备车辆、队形完美的空中梯队……九三阅兵场上,铁流滚滚、战机翱翔,每一个精准无误的动作背后,是“万人操弓,共射一招”的现代演绎,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生死与共,更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开放胸襟。团结精神让分散的力量凝聚成无坚不摧的钢铁长城。党员干部应当学习团结一致的精神,胸怀“国之大者”,自觉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推动工作,做团结协作的“明白人”“实践者”“连心桥”,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在工作中注重团结协作,树立大局意识和团队意识,加强与同事的沟通协作,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共同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构筑万众一心的“同心圆”。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积极团结广大群众,创新联系群众方式方法,通过设立群众接待日、开展入户走访、建立网络互动平台等渠道,倾听群众呼声,汇聚群众智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奋斗的良好局面。

  阅兵背后是“天工人巧日争新”的“人人创新”。九三阅兵上,气势磅礴的新型坦克、威震海天的舰载机、呼啸苍穹的歼击机……一个个首次亮相的新型装备无疑成为了阅兵仪式上的焦点。而这些新装备串联起的,不仅是一场震撼人心的阅兵仪式,更是我国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科技奋斗史。从装备研发到阅兵呈现,背后是无数科研工作者“啃硬骨头”的韧劲、“闯无人区”的勇气、“人人创新”的担当。广大党员干部当以阅兵装备背后的创新精神为指引,深刻理解科技报国的时代内涵,在岗位上主动跳出“舒适区”,面对产业升级、技术攻关、民生服务等领域的难题,既要筑牢基础,深入一线调研摸清实际情况,把问题根源、群众需求搞清楚;又要敢闯敢试,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在数字政务、乡村振兴、生态治理等工作中探索新路径、新方法,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写实“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创新文章。

  阅兵背后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人人担当”。“众”字造型寓意着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始终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力量源泉。回顾抗日战争时期,正是因为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同仇敌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才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如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党员干部更应深刻领悟“人人担当”的重要意义,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正如总书记总书记所说:“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党员干部应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基层一线,倾听群众对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民生领域的需求和呼声,了解群众的所需所求,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只有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才能凝聚起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强大合力,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稳步迈进,让“众”字的力量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