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旨在系统研究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增强基层党支部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报告首先阐释了“时效性”的核心内涵及其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极端重要性,随后以XX街道党工委的实践为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其在教育、阵地、实践层面提升工作时效性的具体做法与成效。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相关政策导向与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报告指出了当前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共性挑战,并提出以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以实际问题解决为中心、以科学评价体系为保障三大核心路径,为新时代基层党支部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提升治理能力提供决策参考。
一、新时代对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进入新时代,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在此背景下,“时效性”已不再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助属性,而是其生命力的核心标志。增强时效性,就是要使思想政治工作紧扣时代脉搏、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快速响应社会关切,将党的理论主张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广大党员群众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本报告将立足基层党支部这一关键阵地,对此课题展开深入研究。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的界定
传统认知中,“时效性”常被理解为速度和效率。然而,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语境下,其内涵更为丰富和深刻,是一个包含“及时性、回应性、精准性、有效性”的复合概念。
第一,及时性是基础前提。它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一方面,要第一时间传达党中央的最新精神和决策部署,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确保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方针政策在基层不折不扣地得到贯彻。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新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快速捕捉和研判社会思潮、党员群众思想动态,为开展工作赢得主动。
---此处隐藏4368字,下载后查看---
第二,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在企业,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生产经营、技术革新等环节,激发职工的创造活力;在农村,要与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在社区,要与平安建设、环境整治、便民服务相结合。要学习某企业通过“员工关怀计划”将员工流失率降低20%的案例,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为重要内容,提升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三,推广项目化的实践岗位认领制度。借鉴XX街道设立“美丽楼道”建设、学雷锋志愿服务等实践岗位的做法,将社区治理的难点、痛点转化为党员发挥作用的实践项目,鼓励党员干部在攻坚克难中增长才干、锤炼党性。
(三)路径三:以科学评价与正向激励为保障,激发内生动力
要破解思想政治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困局,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将“软任务”真正变成“硬杠杠”。第一,构建多维度、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体系应超越简单的活动次数、参与人数统计,转向对过程和效果的综合评估。可设立包括“思想引领力”、“组织动员力”、“服务实效力”等一级指标。在二级指标中,可引入“党员思想动态掌握及时率”、“群众诉求响应解决率”、“‘12345’工单按时办结率”、“服务对象满意度”、“志愿者队伍增长率”等量化指标。第二,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在线上,可通过平台数据自动抓取学习时长、活动参与度等定量信息。在线下,可通过民主测评、随机访谈、实地核查等方式获取定性反馈。将群众满意度、受益度作为核心评价依据,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第三,强化评价结果的运用与激励。将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评价结果与基层党组织评优评先、干部选拔任用、绩效奖励等直接挂钩。对成效显著的支部和个人大力表彰,对方法陈旧、效果不彰的及时督促整改,形成“评先进、学先进、争先进”的良好氛围,不断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创先争优的内生动力。
增强新时代基层党支部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是一项事关党的执政根基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必须突破传统思维定式,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在理念、内容、方法和机制上实现全方位变革。核心在于实现三大转变:一是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尊重党员群众的主体地位;二是从“理论说教”向“解决问题”转变,彰显工作的实践价值;三是从“模糊评价”向“精准考核”转变,树立鲜明的实效导向。唯有如此,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真正跟上时代节拍,回应人民期盼,在新征程上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起无往不胜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