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隐藏0字,下载后查看---
巧用党建“一根针”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党的执政根基。面对基层千头万绪的事务、千家万户的需求、千变万化的挑战,如何有效统筹协调、精准发力,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大考验。实践深刻表明,必须牢牢抓住党的建设这个根本和关键,巧妙运用党建这“一根针”,穿起基层治理的“千条线”,方能绣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丽画卷。这其中,蕴含的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不断提升治理效能的时代要求,迫切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在涵养民生温度、激发创新思维、强化落实力度上久久为功、持续用力。
永葆为民初心,在感知“民生温度”中夯实治理根基。基层治理,治的是物事,理的是人心。治理的成效如何,最终要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来评判。只有带着温度去做群众工作,治理才能避免冷冰冰的机械操作和程式化的生硬执行,才能真正触及百姓生活的痛点、难点、堵点,化解矛盾、凝聚共识,赢得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与支持。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走出机关、走进小区院落、田间地头,与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倾听他们最真实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急难愁盼。要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让群众的“心里话”有人听、“闹心事”有人管。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体会群众的实际难处,用真诚的态度和务实的举措,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要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要善于将政策语言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将服务窗口延伸到群众家门口,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让治理充满人情味,让服务更具贴心感。
坚持开拓进取,在运用“创新思维”中破解治理难题。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基层治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传统的老办法、旧模式有时难免会“失灵”。“创新思维”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引擎,它要求我们打破路径依赖和思维定势,以新理念、新方法、新机制应对新挑战,使治理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广大党员干部要打破“以前就是这么做的”的思维窠臼,克服畏难情绪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惰性心理,主动研究新形势、新问题,敢于尝试用新的思路和手段去应对基层治理中的复杂性、多样性挑战。要明白“创新不是蛮干”,而是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学会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治理,探索“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等新模式,提高治理的预见性、精准性和有效性。要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创新做法及时固化为制度规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长效机制。要善于调动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激发社会治理共同体活力。
矢志实干笃行,在强化“落实力度”中确保治理实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再好的政策、再完美的方案、再温暖的初衷,如果得不到有力执行,最终都会沦为“空中楼阁”“镜花水月”。“落实力度”是连接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最后一公里”,是检验一切工作成效的“试金石”。强有力的落实,能够树立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展现党员干部的担当作为,真正把治理的“设计图”变成百姓可感可及的“实景图”。广大党员干部要争当狠抓落实的“实干家”与“奋斗者”,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紧盯不放、一抓到底,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地生根。要建立清晰的责任清单和时间表、路线图,实行闭环管理,避免虎头蛇尾、久拖不决。要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面对难题不绕道、遇到矛盾不回避,以强烈的责任担当破解落实中的瓶颈制约。要旗帜鲜明地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营造崇尚实干、狠抓落实的浓厚氛围。要坚持效果导向,把是否解决实际问题、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落实成效的根本标准。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开不解决问题的会,不发不解决问题的文,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把宝贵的资源和精力真正用在刀刃上,用实实在在的业绩接受历史和人民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