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贯彻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期间,我围绕“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课题,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征询意见等方式,就宜川县域内部分民营企业、相关部门单位进行了实地调研,并赴西安浙江永嘉商会、浙江总商会以及9家宜川籍人士在西安创办的优秀企业进行了考察学习,充分了解当前宜川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学习借鉴了商会和优秀民营企业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形成了一些思考和体会。
一、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宜川上下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总书记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市部署要求,始终把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紧紧围绕“生态优先、文旅融合、立工强农、全民营商、优教聚才、城乡共兴”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规范管理、创新发展、培育壮大、精细服务”发展理念,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民营经济呈现出朝气蓬勃的发展态势,成为支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经济增长、财税增收、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截至2023年底,全县注册企业1822家,其中民营企业1561家,占比85.7%;在库“五上”企业72家,其中民营企业62家,占比86%。全年非公经济增加值为20.76亿元,占全县GDP37.9%;民营企业税收1.54亿元,占全县总税收47.99%,留县税收0.45亿元,占财政收入29%。
(一)紧扣企业需求,完善精准有效的政策环境。坚持“企业需求在哪、政策就延伸到哪”,在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出台的各类支持民营企业政策的同时,还针对性的出台了《宜川县大力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关于加强创新驱动培育高质量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制定了推进民营经济发展38条措施,并定期更新向企业推送,积极让“政策找企业”。同时,召开全县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2次,建立了企业生产经营周“解难”和周“解扣”例会制度、梯队培育企业发展壮大机制,全方位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二)优化服务方式,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以政务服务运行标准化、服务供给规范化、企业办事便利化为目标,综合运用数字化手段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破解企业“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目前,行政许可事项集中办理率达到84%,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达到95%,企业设立和注销时限分别压缩至1个工作日和0.5个工作日,企业投资一般类项目审批时间由原来的60个工作日压减至50个工作日。推行“实际工作+实际居住”落户政策,设立无锡市新吴区驻宜人力资源市场,引进高端紧缺人才52人,加速了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加强权益保护,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坚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规范涉企检查,依法保护民营企业权益。常态化召开“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说了算”季测评会议,查处破坏营商环境问题3件,处理8人;召开周“解扣”会议、专题会议和现场办公会42次,解决相关问题29件;开通服务热线电话,设置营商环境问题举报箱,限期办理回复企业诉求;全面推动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设立“办不成事”窗口,解决群众和企业反映的问题和诉求;集中开展“陕企通”注册活动,注册率位列全市首位,在此平台处理企业诉求7件,做到了快速高效、公开公正。
---此处隐藏3002字,下载后查看---
(一)强化政策落实,用好民营经济政策红利。一是深入贯彻党中央“两个毫不动摇”要求和总书记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吃透把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精神,认真落实民营经济发展38条措施,并研究补齐我县支持政策短板,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坚定发展信心,践行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自觉走高质量发展路子。二是编制惠企政策办事指南,列明受惠对象、申请条件、办理流程等,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不同类型民营企业精准推送。三是加强督查和评估。细化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举措,由县委督查室联合经发部门,建立完善涉企政策评估机制,对各部门单位承担的任务落实情况,除常态化督查外,每半年、年终分别集中开展1次督查检查,对组织实施不力、不按要求推进、未按时限完成任务的进行问责。
(二)完善基础支撑,破解民营经济发展瓶颈。一是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园区交通、水电、供暖、通信、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园区企业入驻。二是加大企业培育和人才引进。鼓励企业通过合作经营、兼并重组等方式创新技术、升级管理、做大做强。大力实施“丹州英才计划”,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强化对外联系合作,全面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科技等人才队伍建设。三是深入实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继续实行政府出钱,免费培训中小微企业负责人,实现人均培训率达100%,推动传统企业转变发展理念,完善管理制度,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三)坚持创新驱动,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一是认真贯彻《宜川县关于加强创新驱动培育高质量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落实好企业奖补和税收优惠政策,按照扶持打造、科技孵化、招商落地、联商合资四种模式,深入推进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和“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深入开展企业“七个一”创建活动,把人才、服务、金融、政策等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型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有新提升。二是进一步深化与无锡新吴区合作,发挥好工商联桥梁纽带作用,每年至少组织2次以上两地民营企业家联谊交流活动,互通有无、互帮互助。探索建立“企企”联系帮扶机制,借助外部人才技术、经营理念、市场平台助力本地民营企业发展。三是完善土法创新政策激励体系,以“降成本、提效率、出新品”为目标,引导企业围绕产品、技术、管理、服务等领域开展土法创新,打好“土办法+新科技”组合拳,持续向创新要动能、要效益、要增量。
(四)畅通融资渠道,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一是加大融资支持,有效降低融资成本。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重点支持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对信用良好、发展稳定的民营企业,适当简化担保、续贷、审批程序。二是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企业财务管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新会计准则和规则的要求建立严格、规范和透明的企业财务制度,并向金融机构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增强企业信用意识和征信水平。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企业的不动产手续办理等历史遗留问题,帮助企业盘活资源、提高融资能力。三是积极搭建融资平台。深化与新吴区对接联系,强化“企企”合作,推介成熟项目,争取基金支持。探索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以政府信誉、县级财政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为担保,向银行和民间募集资金,加大民营企业融资力度。四是全面落实各项税收减免和社保政策,实施困难企业暂缓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大力开展涉企乱收费大整治行动,除政策规定外,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实现“零收费”。
(五)提升服务效能,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一是以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为契机,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继续推行“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说了算”季测评制度,全面落实企业生产经营周“解难”制度,加强对企业诉求办理的跟踪问效,以“零容忍”态度惩治破坏营商环境问题。压减不必要的现场执法检查,尽可能减少对民营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推行涉企柔性执法,真正做到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少设障。二是选好配强干部队伍。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强、专业素养高,对民营企业有感情的干部充实到民营经济干部队伍中。加强对现有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强化尊商重企意识。认真落实县级领导、部门单位包联民营企业制度,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难题。三是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企业家成长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家创新发展,弘扬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鼓励民营企业家发展实体经济。大力挖掘、宣传优秀民营企业家先进典型,每年组织开展1次优秀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评选表彰活动,抓树标杆,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四是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在广泛开展定向招商、组团招商、产业链招商,积极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大投资的同时,抓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兑现,不折不扣贯彻落实我县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树立和打造宜川宜居、宜业、宜商品牌,确保企业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