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区是革命圣地延安的主城区,城市化发展进程迅猛,据2022年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26.76万,城镇化率61.97%。据公安交管部门统计:截止2023年7月底,全市机动车保有量538390辆,市区机动车保有量约24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同比增长6.51%,驾驶员保有量764281人,周增长约1000人。反观,市区内道路资源的增速明显落后于机动车的增速(机动车年均增长率11%,道路里程增长率1.45%),导致市区内“人、车、路”矛盾凸显,发展下的“城市病”愈加突显。如何突出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共享城市发展成果,着力打造“品质交通”成为一项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一、主城区交通情况
受延安“三山两河”地形、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科技设备投入、交通参与者文明意识等因素影响,道路交通总体处于“持续高负荷”状态,主次干道、学校、医院、车站等周边区域交通压力很大,中心街、二道街、师范路、延河东路、七里铺大街、火车站、市医院等重要路段,在早晚高峰经常出现交通拥堵,如遇节假日和雨雪天气,拥堵情况加剧,市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反映强烈。
二、交通拥堵原因分析
综合分析人、车、路现状,制约延安市城区交通运行的主要原因是:道路资源不足与交通需求之间、交通管理机制与城市交通发展之间、文明交通意识淡薄与现代交通理念要求之间矛盾突出。具体分析如下:
(一)道路基础建设滞后。一是道路资源匮乏。受历史规划和城市建设的影响,老城区延河西路、延河东路、北大街、中心街、南关大街、二道街、长青路、七里铺大街等城区主干道路面较窄,路面宽度无法满足现代城市交通通行需求,且多数道路没有建设单独的非机动车道,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通行效率低并存在安全隐患。同时随着双拥大道、红化、大砭沟、卷烟厂、枣园大道等道路沿线居民小区日渐增多,上述路段“潮汐式”出行特点日益明显,受此影响,延河东路、延河西路、枣园大道、双拥大道、杜甫川北路等路段的交通压力与日俱增。二是路网结构不完善。老城区道路环线少、路网结构差,部分路段成为过往车辆的必经之路。延河南路为双拥大道、延河北路裕丰桥北段以东分担着嘉陵路、黄蒿洼路等路段由西向东的部分车流量,路网建设缓慢,无法有效分担交通流量,导致其他主干道的交通拥堵。三是慢行交通系统建设不健全。市城区规模和道路条件更宜发展慢行交通,由于老城区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系统规划和建设不足,人行道、盲道不连贯,一些道路未建人行道,通行空间安全性、连续性和舒适性得不到保障。
---此处隐藏2406字,下载后查看---
(二)建设智能交通上追求品质。一是加快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结合实际需求,增设、改造电子警察监控设备(含路口电警、高点监控、卡口监控、逆行抓拍、违停抓拍、不礼让行人等),建立研判更智能、决策更科学、管理更精细、效果更显著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实现数据采集利用与共享、道路交通流态势预测和交通需求特性分析、自动违法取证与精准执法。二是推进交通设施规范化建设,全面排查、整改不符合规范的交通标志标线等设施,增加必要的交通信号灯组和行人过街信号灯。三是针对中央护栏开口多、对主干道交通干扰大、存在安全隐患且降低通行效率的情况,对不必要的中央隔离护栏开口进行封闭,保证主干道交通流顺畅。
(三)深化综合治理上追求品质。构建“党政主导、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综合治理”的“大交通”管理格局。公安交管部门参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政策制定、规划建设和方案审查,及时向政府提出意见建议,从单纯的交通流管理,转向源流同管,标本兼治。在公安交警、城市管理、自然资源和规划、行政审批、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财政等部门抽调人员,组建延安市停车管理办公室,实行社会化、市场化运营,整合现有停车资源,逐步增加停车供给,建立停车管理长效机制。
(四)加强路面管控上追求品质。一是建设、应用电子警察设备,投入智能交通、缉查布控、卡口等资源,拓展高点监控的远程抓拍功能,增强城市交通状况掌控能力,对机动车随意变道、违法掉头、逆向行驶、违法停车等交通违法进行精准打击。二是重拳出击、重典治乱,坚持源头管控和途中治理相结合,持续严管低速电动车、外卖快递车辆、工程运输车等重点车辆,常态治理酒醉驾、假套牌等严重交通违法,推动城市道路交通规范有序。三是在城区主要路口推广应用行人闯红灯抓拍系统,继续治理行人闯红灯、翻越护栏、横穿道路等不文明交通违法行为,管出文明习惯、管出通行秩序。
(五)完善路网结构上追求品质。一是改善路网“微循环”。在城区道路改造过程中,尽量使四通八达的支路“联网”,将城市主干道饱和车流吸收与分散,盘活城市道路资源。二是增设非机动车道。在新建、改建城市道路过程中,增设非机动车专用道,提高道路资源利用率。三是广泛听取合理建议。在城市道路建设和改造扩建等市政建设中,严格落实“三同时”和交通影响评价,结合交管部门意见制定合理的道路设计方案,在土地开发管理审批程序最后阶段进行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的决策。
(六)强化宣传教育上追求品质。一是完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公益化机制,督促各部门、单位履行宣传责任和义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加强交通安全公益宣传,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舆论氛围。二是合理引导绿色交通出行方式,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完善公交自行车系统,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三是加快发展公共校车,引导学生乘坐公交校车,减少接送学生车辆;积极推进交管进社区,延伸服务触角,倡导文明出行,从源头上提高市民群众遵章出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