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土特产”即农特产品及加工产品中已经形成品牌效应的产品)。近年来,甘泉县立足“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提高“产”的效益,大力发展以农副食品加工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面临转型升级的各类矛盾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以来,我列出县内规模较大的17家农副食品加工企业,通过点对点入企走访、面对面座谈交流,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现状,深入探讨未来发展的出路方向,现场办公解决了一批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期间还带领相关部门赴三原县考察学习。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甘泉县农副食品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甘泉县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产业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品生产到多门类生产、从浅加工到精深加工、从市域内销售到走出市域、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的发展过程。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发展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链接三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引导扶持,加快园区建设,大力招商引资,极大地促进了农副食品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县注册农副食品生产经营企业17家、小作坊46家,初步形成了以八千里豆业、劳山鸡业、甘泉美水酒、甘美矿泉水等为龙头,豆制品、禽蛋制品、卤肉制品、酒水饮品以及菜、畜、果、小杂粮加工销售综合发展的产业格局。2022年,全县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产值达到11亿元,贡献税收2500万元,带动就业2000余人,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潜力巨大。
二、面临的问题及形势分析
成绩让人欣慰,问题不容忽视。通过对17家企业进行调研走访和座谈交流,甘泉县农副食品加工产业面临的问题十分突出,传统优势在市场大背景下逐步丧失,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尚未有效形成,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重重,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任重道远。
龙头企业实力不强。甘泉县农副产品加工产业起步早,但发展过程曲折,与周边省市相比,龙头企业在从业人员数量、产销规模、营业收入、市场份额上均存在较大差距。从纵向维度看,部分传统优势产品产值和市场份额正在缩减,劳山鸡蛋产值由最高时期4500万元下降至的目前的500万元左右,占延安市场份额由40%下降至10%,随着市场竞争压力加大,还有进一步下降趋势。从横向维度看,目前全县仅有规上农副食品加工企业3家,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农副食品加工企业8家,产值亿级规模的企业为零,与河南漯河、陕西三原食品加工园区动辄亿级、十亿级企业相比,甘泉县农副食品加工产业缺乏重量级龙头企业引领。
---此处隐藏2915字,下载后查看---
坚持立足当前和放眼长远并重,找准发展定位。三原县充分发挥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影响力,把绿色食品作为优先发展的首位产业,在高新区建设占地7.5平方公里的清河食品工业园,持续推动招商园区化、产业集群化,吸引60余家知名企业入驻,2022年完成产值86.8亿元,着力打造西北地区最大的现代食品工业聚集区。我们也要向三原县对标,立足当前,布局长远,按照“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的思路,推动农副食品加工产业做大做强。《甘泉县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2021-2035年)》对农副食品加工产业的定位是“聚焦甘泉工业园区农副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基础,围绕全市涉农加工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小杂粮、蔬菜水果、禽蛋等专特优加工企业,聚力打造陕北地区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以应急食品产业为特色,重点引进培育一批应急食品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力争打造国家级应急食品集群生产基地;到2025年,农副产品(应急食品)加工产业产值达到25亿元,新增入园企业10家以上”。2024年,甘泉县将启动实施首位产业产值倍增计划,全面加大产业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十四五”末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5亿元以上。
坚持滚动偿债与适度举债并举,解决燃眉之急。“融资难”突出问题是信用贷款难、长期贷款难、无还本续贷难,“融资贵”主要是过桥资金成本高、贷款利率高、与贷款相关的附加费用高,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靠企业、银行、政府三方共同发力。企业要真正意识到“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千方百计盘活闲置资源,腾挪周转资金,维持正常生产,滚动偿债化债,这方面劳山鸡业、刺榆酿造公司通过代生产、代加工做了一些有益尝试,婆姨汉食品公司通过开办分支业务,取得了一定效果。银行要以改革的思维,探索扩大贷款抵押物范围,积极开展机器设备、应收账款质押、专利权等抵押业务,适当提升抵押折扣比例,支持普惠性和重点领域民企融资需求。政府要积极搭建桥梁,充分发挥政银企座谈会和“四贷促进”金融服务站作用,帮助企业协调争取贷款;建立信用信息平台,会同社会有关机构共同构建信用担保增信体系,让企业“信用”变“资产”。同时,认真落实《民营经济发展奖励扶持办法》,能补则补、应奖尽奖,实现“放水养鱼”的良性循环。
坚持扩大生产与拓宽销售并行,抢占市场份额。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市场是第一驱动力。要突出创新做强生产端。以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抓手,积极搭建各类创新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支持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产品研发、技术改造,释放更多优质产能,培育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引导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积极对接与江南大学开展食品产业科技赋能合作事宜,争取在产品研发升级、技术支持、市场拓展、科技赋能等方面取得实质性合作,实现借力、借智发展。要紧盯市场做活销售端。民营企业要更新思维、把握大势,大力发展“网红+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营销新业态,多渠道开辟销售路径。政府要发挥好销售端组织功能,精心举办各类博览会、展销会、扩大区域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引导县内中小微企业与中通、自然搭档等物流电商龙头企业开展产业协作,进一步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扩大利润空间,提高市场竞争力;抢抓文旅市场强劲复苏机遇,加大旅游宣传、客源导入和二次产品开发力度,实现农副产品销售端有效嵌入,助力企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坚持培优扶弱与招大引强并抓,做大市场主体。龙头企业、拳头产品在产业发展进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要坚定扶持壮大本土企业、本地品牌的信念不动摇。对劳山鸡业、婆姨汉豆业等背负沉重债务、运转十分困难、濒临破产清算的企业,协调帮助其寻求战略合作伙伴,通过投资、控股、参股等方式,注入新鲜血液,恢复扩大生产;对双青豆业、袁氏农康小杂粮等家庭作坊式企业,鼓励引导其入园发展,在政策上给予优惠扶持,在项目上给予倾斜支持;出台豆制品加工产业扶持办法,从原料生产、产品加工、销售组织全链条入手,从政策配套、人才引进、创新研发各环节发力,把豆制品加工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打造成具有区域和全国影响力的品牌。要锚定招大引强、延链补链的思路不动摇。以工业园区为主阵地,以全民招商为主力军,依托标准化厂房优势、营商环境优势、物流成本低的优势,精准策划项目,主动对接争跑,力争招引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园区、聚链成群(三原县“十年磨一剑”,几经周折促成得利斯项目落地,其抓招商的韧劲和经验都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借鉴)。今年以来,甘泉县在引进自然搭档、辣椒酱、精酿苹果酒等项目中,财政衔接资金发挥了很好的撬动作用,既招来了好项目,也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增收,这是“投行思维”的生动演绎,这一经验值得推广应用。
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并联,构建最优生态。任何一项产业的发展壮大,都要依靠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互联。作为县一级,我们要厚植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要优化政务环境,大力推进“一网通办”“跨区通办”“一站式办理”“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力争企业和群众办事“零跑腿”是常态、“跑一次”是上限;要优化政策环境,系统梳理涉及市场主体、引进项目的减税降费、行政奖励、项目支持、财政补贴补助等各项优惠政策,编制清单、广泛宣讲,精准推送、及时兑现,努力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要优化要素环境,加大要素供给保障力度,全面提升企业获得电力、给水、燃气、信贷等便利度,努力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和效益最优化;要优化法治环境,强化联合执法,慎用强制措施,严控涉企收费、多头检查、强制摊派、罚款创收等行为,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企业要志存高远,克服“小富即安,小成则满”的小农思想,转变地域性、传统性观念,主动走出去开阔眼界和思路,在观大势中谋方向,在找差距中补短板,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财务制度和用人制度,逐步走向“涅槃重生”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