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周年记:足迹深植处 青春正生长

更新时间:2025-09 来源:网友投稿

  时光如溪,静默却深沉地流淌。去年八月,我背着行囊站在镇政府门口的那一刻,仿佛还在眼前。而如今,裤腿上溅落的泥点尚且湿润,一年的光阴,竟已悄然而逝。从翻动书页到翻动泥土,从“象牙塔”一头扎进“庄稼地”,这一年,泥土的腥香与汗水的咸涩交织,早已深深沁入我的肌骨,成为记忆里难以抹去的厚重底色。

  回望这段岁月,它从不是一条平滑的直线,而是由无数个微光闪烁的瞬间串连而成。每一个片段,都在无声地推着我向前,印刻下我在田埂乡间成长的轨迹。

  刚来时,浓重的乡音像加密的电波,政策文件上每一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却难以领会。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我像个迷路的孩子,站在广袤却陌生的田野,四顾茫然。幸而,总有一群身影,让我在迷茫中渐渐找到了方向。

  调解邻里纠纷的深夜,村党组织书记用地道的乡音和朴实的话语,一遍又一遍耐心调解,直到嗓音沙哑,腰杆却始终挺直如松;为了让大爷大娘听懂保险政策,领导和同事把生硬的条文“熬”成热乎乎的“炕头话”,掰着指头替他们算一笔明白账。

  后来,我投身征地移民一线。办公室里堆积如山的材料,我和同事们挑灯夜战至凌晨,一页页核对,眼皮沉重得打架,却丝毫不敢松懈;协议签订时,面对老乡眼中深藏的疑虑与不安,我们不厌其烦地解释,一趟趟登门,耐心解释政策,细心地帮他们算好每一笔补偿;从烈日灼灼到夜色沉沉,我们始终驻守在拆迁现场,蚊虫嗡嗡作响,贪婪地叮咬着,但没有人停下脚步,只想着把当下的事办稳妥,让拆迁工作再往前推进一步。这些实实在在的细节,成了我青春中最特别也最骄傲的“勋章”。

---此处隐藏880字,下载后查看---

  村里人常说“干活不惜力”,这朴实的言语里,藏着滚烫的干劲儿。这一年,我习惯了踏着晨露奔向田埂,披着暮色穿行在寻常巷陌,也懂得了只有真心才能叩开心门。宣讲移民政策时,跟着领导和同事一户户叩门,用脚步丈量着村庄的角角落落,鞋底沾满了不同地块的泥土;走访脱贫户、监测户时,和乡亲们蹲在地头,在袅袅升起的烟火气里,聊收成、算收益,一起在粗糙的手掌心里勾勒村庄未来的模样;在村里讲党课时,我努力把那些道理,揉碎、掰开,换成乡亲们听得懂的“农家土话”。讲完,几位老党员围上来,粗糙的大手重重拍在我肩上:“小丁,讲得不赖!咱听得明白!”那一刻,心里暖得像能化开糖,之前所有的紧张都烟消云散。

  驻村的日日夜夜,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像种子一样,深深埋进心窝。雨后黄昏,一位老奶奶佝偻着背,紧攥着小孙子的手,在泥水中踉跄前行,那单薄的身影让人眼眶发酸;拉着我絮叨家长里短的大娘,那双布满青筋、关节粗大变形的手,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沉重与辛劳;天刚蒙蒙亮,田埂上是老爷爷插秧的身影,汗水顺着深深的皱纹沟壑蜿蜒流下,那是“一滴汗摔八瓣”最真实的写照。

  这些瞬间,像淬火的钢,烙印在心。它们让我明白,真情就是脚底板上洗不净的泥土,是和乡亲们挤在一条板凳上时感受到的心跳同频。

  春去秋来,三百多个日夜的躬身劳作,让我从那个仰望星空的学子,变成了脚踩泥土、衣沾晨露的“村里人”。这片深情而质朴的土地,以它宽厚而自然的方式,悄悄重塑着我的生命。磨破的鞋底、晒深的肤色、汗湿的衣襟,还有那些真诚的交谈、无声的关怀,都已沉甸甸地收进我的行囊。

  前路仍长,步履未止。我知道,未来的田埂上还会有更多的故事正在生长。我将带着这一年的足迹与收获,像扎根土地的庄稼一样,向下再扎深一点,向上再长高一点,让明天的丰收,能对得起今天脚下的这片土地!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