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隐藏0字,下载后查看---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乡镇基层工作的两年,让我对总书记总书记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从书香校园的“象牙塔”到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两年的时光洗去了书生意气,却沉淀下为民服务的真挚情怀。这段岁月让我深刻认识到: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就藏在日常“说土话、用土法、沾土气”的朴素实践之中,这种“土味”十足的工作方法,蕴含着的是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与扎根基层的实干担当。
言带“土话”乡音,巧搭连心之桥。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更是情感的纽带。在基层,与群众沟通不能满口“官话”“套话”,而要说他们听得懂、愿意听的“土话”“实话”。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早已指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这里的“苦功”,就包括深入群众、学习群众语言的过程。在集镇宣传最新的医保政策时,当我将传单上“固定等待期”“变动等待期”这些政策语言,通过“阿叔、阿姨,医保断缴一年就要少享受三个月看病报销,每多断缴一年就要多一个月冇得享受看病报销哦”这样带点乡音俚语的“土话”讲出来的时候,我获得了更多群众驻足倾听,甚至还会多问一句“小伙子,这个医保可以去哪里缴费呀”。善说“土话”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姿态的放低和身份的融入。它如同一位熟练的匠人,拆除了干群之间的“心理围墙”,精心搭建起一座温暖坚实的“连心桥”,让群众感到干部是可亲、可信的“自己人”,为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信任基础。
善用“土法”良方,破解民生之结。“土法”并非落后之法,而是指源于实践、贴近地气、行之有效的传统智慧和工作方法。《论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群众中间蕴藏着无限的智慧和创造力,那些历经岁月淬炼的“土法”,往往是解开基层千千结的“金钥匙”。我所驻的村是一个旅游村,围绕本地景区发展了大量农家乐、民宿,随着此类经营主体数量的不断增加,竞争日趋激烈,一些低价揽客、相互诋毁的不正当竞争现象随之产生,影响了村整体产业发展。这时初来乍到的我向村党组织书记建议:“是否可由政府或村里发倡议书,劝导大家良性经营。”书记却只是摇摇头说:“这个怕是没啥用哦。”不久,书记组织所有农家乐、民宿老板召开一场特别的“屋场会”,让大家充分发表交流意见。最终,我们借鉴传统农耕文化中“各有所长、分工协作”的智慧,依据各家的资源条件和经营特色,协商明确了不同的市场定位:部分业户主要承接旅游团队,部分侧重接待研学群体,还有一些则专长于服务散客,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客源的有序分流与资源共享。这件事启示我,许多基层难题的答案就在群众之中。用好“土法”,就是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善于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好经验、好办法,使决策和工作更切合实际、更富成效。
身沾“土气”芬芳,浸润为民之心。“沾土气”意味着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体察民情民意,感知百姓冷暖。它要求干部脚步向下,沉到一线,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明代政治家张居正言:“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只有让裤脚常沾田野的泥土,身上常带乡间的芬芳,心中才能时刻装满百姓的期盼。在负责乡村振兴工作的一年里,我坚持跳出“办公室思维”,把大量时间用于入户走访,到村民家中看房屋居住是不是安全、生活饮水是不是稳定、补助发放是不是到位。在一次走访中,我注意到一位独居老人家中光线昏暗,电线老化严重。仔细询问才知,老人怕给村里添麻烦,一直未吭声。我们立即协调电工为其检查线路,更换设备,消除了安全隐患。老人紧紧握着我的手,连声道谢。这件事虽小,却让我深感,“沾土气”不是走形式、摆样子,而是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俯身贴近大地,去发现那些台账上看不到、报告里听不到的急难愁盼问题,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回应群众关切,让身上弥漫的泥土气息真正浸润深沉执着的为民初心,把党的温暖送到百姓心坎上。
回首两年基层路,我深深体会到,这浓浓的“土味”,是褪去书卷气,染上烟火气;是放下架子,挑起担子;是把论文写进泥土,让汗水浇灌信任。它洗去的是稚嫩与隔阂,收获的是成长与真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我将继续扎根这片希望的田野,永葆“土味”本色,不断锤炼群众工作能力,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书写现代化基层治理新篇章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