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县域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5-09 来源:网友投稿

全县共有各类人才8585人,其中党政管理人才892人,专业技术人才3288人,技工人才941人,社会工作人才279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631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2554人;享受国务院津贴1人,省“三五”人才14人,市新世纪“225”人才5人,“圣地英才计划”入选者4名。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坚持刚柔并济,提高人才招引质量。一是组织刚性招聘引才,2021年以来招录公务员27人,招录定向选调生5人。事业单位招聘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27人,招录特岗教师479人,招录医疗定向生35人,公开招聘本科大学生退伍士兵69人,安置退伍士兵转业士官18人。二是实行柔性引才。高薪聘请名特优教师23人,外聘省市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知名中医等高层次医疗专家人才13名,通过招聘引进等方式,使全县人才引进数量和质量取得新突破。

(二)创新培养方式,注重实用人才培养。一是开展本土实用人才培养。实施人人技能工程,通过与省内外院校机构签约培训协议,针对全县6类待业青年实施分类补助的方式开展实用技能培训,目前已组织学员培训2.5万余人。以脱贫劳动力、易地搬迁劳动力和农村转移劳动者为重点,县就业中心先后组织了包括农业技术、烹饪、护理以及刺绣、服装等技能培训班42期,培训4898人。以县农广校为重点,大力实施职业农民培训,目前已累计培训结业认证的高素质农民1163人,其中高级技能9人,中级技能201人,初级技能953人。二是加大院校联合培养力度,择优选送了50名涉农类大学生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习果业技术,县果业中心聘用37名顺利结业学员为基层果业技术员。输送全县10名学员赴天津港口学习快艇驾驶技术,其中有7名学员聘请为周湾水库旅游项目汽艇船员。累计推荐50名青年职业农民和近千人涉及水利、石油、畜牧、市场营销等实用人才在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学历提升。

---此处隐藏3350字,下载后查看---

(一)完善人才运行机制。一是不断健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议事、按期听取汇报等制度,通过开展重点人才项目专题调研、召开人才专题座谈会,定期研究人才工作重大事项,安排部署阶段性工作,通报人才工作进展情况。二是充分发挥人才考核“指挥棒”作用,坚持将人才工作纳入考核内容,层层压实工作责任,逐项制定工作措施,推动人才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人落实,进一步增强人才工作整体合力。三是加大对外沟通联系,及时组织人员赴外考察学习,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做法,同时探索与高等院校、优秀企业、兄弟县区发展人才合作共建关系。

(二)加大人才招引力度。一是深入开展人才调查摸底,了解人才需求,编制人才需求目录、研究制定引才计划,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考等形式开展引才活动。二是用好用活“人才引进专项编制池”,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编制,按照“实名编制、人走编收”方式,用于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三是创新引才思路,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通过顾问指导、兼职挂职等方式,柔性引进各类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支持鼓励各类人才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带专利成果来吴开展服务、投资创办企业。四是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大力回引吴起籍在外人才。建立在外人才台账,进行动态管理。着力开好在外人才返乡座谈会、外来人才来乡接洽会,引导他们回乡投资兴业。五是进一步简化引才程序,开辟引才“绿色通道”,并对引进的特殊人才实行“一人一策,一事一议”。

(三)强化人才服务保障。一是建立健全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县级领导干部带头,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联谊会、走访慰问等多种形式,帮助其解决生活工作实际问题。二是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各类优秀人才作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等人选。注重对人才舆论宣传和精神激励,利用网络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人才典型事例,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氛围。三是加大人才经费投入。县财政每年在保障原有人才工作资金的基础上,根据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的实际需要和财政收入增长情况逐年提高。用好、用活人才工作资金,及时兑付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等各项人才支出。四是用好市场化、社会化服务资源,打造人才服务体系,开展项目征集、科研服务、人才金融等服务。建立健全人才安居保障机制,高标准建设人才公寓,为人才提供高品质居住环境。

(四)健全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组织竞赛等方式,大力挖掘优秀人才。搭建人才平台。一是积极推广“产业+人才”“项目+人才”等人才发展模式,加速人才、技术、创新等要素向产业汇集,加大与高校院所、企业的合作,建设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等创新平台,吸引专精特新企业在吴落地。二是探索构建普及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学历教育“三位一体”培训体系,成立镇街人才工作站,打造县镇村三级联动培养机制。三是聚焦产业发展,组建专家服务团队,选派专家学者和中高级技能人才,开展技术指导工作。深入镇街、企业、合作社等中开展集中服务,大力推广新型技术,确保技术服务全覆盖,同时,进一步明确高职称专家人才履职尽责,做好传帮带工作,建立结构优良的专家人才梯队。

(五)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激发人才干事活力。一是建立以知识、能力、业绩与贡献为主要指标的本土人才评价体系,健全以评价组织社会化、标准科学化、方式市场化的评价机制。二是聚焦产业项目,扩大人才评价范围。将优秀人才评价范围。及时调整人才评价标准,明确人才评价条件。三是科学灵活采用考评结合、考核认定、个人述职、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不同方式,切实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精准性。比如可建立人才以赛代评机制,将技能竞赛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组织开展本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和传统技艺技能大赛,表现突出的选手可直接认定相关职称或技能等级。